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理解和确认。世界上没有 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 其他事物的历史,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在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 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 恒地存在。整个物质世界就是永恒发展变化着的世界。换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据此分析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明显是错误的,因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变化只是世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世界的本质;B项和D项谈的是对变化 的理解,但是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样将A、B、D三项排除,只有C项才是正确选项。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 义”。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 作用的理解和把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 体的反映,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体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 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 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 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现在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 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人的认识。分析题干所阐述的事实:“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是说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是说在认识活动 中主体人对客体的作用。将前后两句话合起来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 结果和过程”,所以本题选A。
3.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 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的把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是 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 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 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 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 以,任何认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题干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这句古人所总结概括的富 有哲理的话语,其深刻寓意是说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执政者、领导者认识的真正来源和重 要基础。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等于失去执政的根基,不但不能获得 正确的执政经验和认识,其政权也难以稳固。如果理解了古人这句话的意思,就会轻松地选出 正确选项D。即便考生没理解古语的含义,仅从温家宝总理引用此话的目的出发,也会顺理成章地选择D项。
4.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A.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 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 为: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生产实 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动态的更替;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因为人们得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其他活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观 点,所以本题选A。
5.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 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 80万,100% B. 40万,400% C. 40万,100% D. 80万,400%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掌握。由题中条件可知:C=80万元, V=20万元,一年周转4次,那么,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V是80万元,由于m′=100%,则 年剩余价值量是80万元,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V=80万/20万=400%,因此,D是正确选项。
6.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 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 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 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 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商业利润产生的直接原因的认识。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 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资本作为独立的资本形式也要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由于平 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商业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商业利润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不同部门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同。等量资本 投入不同部门得到不等的利润量,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 间的竞争,使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部门的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所取 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因此,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 原因是: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C、D是具体途径而非直接原因。
7.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 股份制 B. 股份 C. 合伙制 D. 公司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的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 。本题中A、B这两种形式属于公司制,合伙制属自然人企业。因此,正确选项是D。
8.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 动期间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A. 主观主义的学风 B. 宗派主义的党风
C. 党八股的文风 D. 官僚主义的作风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延安整风运动中心任务的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写 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中在批评主观主义时说:“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 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 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 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有 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 厚腹中空。’”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A. 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 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 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 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关系的理解。在中国革命统 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 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因此,备选项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缺了农民阶级;C多了民族资产阶 级;D是第二个联盟,属于次要的联盟。因此,选项A、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10.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 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再加上土地扩大,其结果是
A.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 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 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理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文中在谈到中国近代社会的第五个特点时说:“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11.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A.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B.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D.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什么?经济增长方式分 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 益的关系。所以,C是正确选项。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 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 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 科技创新 B. 制度创新 C. 文化创新 D. 理论创新
【答案】 D
【解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 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D是正确选项。
13.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A.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 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并不是目的和手段、基础和目标、内容 和形式的关系。因此,D是正确选项。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A. 10%左右 B. 20%左右 C. 30%左右 D. 40%左右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15.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
A. 800元 B. 1200元 C. 1600元 D. 2000元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16. 2005年5月底6月初,欧盟成员国法国和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以多数票否决了《欧盟 宪法条约》,这一事件说明
A. 欧盟已失去其吸引力
B. 法、荷两国民众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现状不满
C. 法、荷两国将退出欧盟
D.《欧盟宪法条约》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背道而驰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7.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答案】 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的理解和确认。人对物 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大体上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 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 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这三个环节 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据此分析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B、C、D三个选项的内 容恰好满足了题干的要求,是正确选项。A项明显是干扰项,排除掉。
18.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 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的 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 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社会发展过程是自觉的,而自然界演变过程是自发实现 的;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决定性,但“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 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因此,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 体的自觉选择;由于在历史进程中主体具有自觉选择性,因此,社会运动中会出现跳跃性发 展,即一个民族可以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先进的社会形态。但这种跨越是有条 件的,先进的生产力是不可超越的,“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题干的内容是马克思 在谈到东方时的经典论述,它所包含的思想恰好是A、C、D三项的内容,所以是正确选项。 这是一道定向性极强的选择题,题干的内容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这就意味着, 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是正确表述社会发展规律的,都是正确选项。
19. 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 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A. 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 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 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答案】 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化和文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 化和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 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化和文 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即“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 明”。但是,文化和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 展水平也就越高,“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考生选择本题的前提,必须对 文明和文化的内涵有所掌握,紧紧抓住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成果,而文明是人类活动的 积极成果这一前提,这样就会顺理成章地选出BCD三个正确选项。
20. 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 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A. 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 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 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 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 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 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 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既包括客观因素,又包括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 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对他人的付出和贡献,对社会、对他人付出的 过程、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但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绝不是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的, 而恰恰是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基础的。这样排除A和D项两个错误的选项,B和C项才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选项。
21.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 资本循环 B. 资本积聚 C. 资本周转 D. 资本集中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的掌握。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 本增大的形式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个别资本运动的两种形式。所以,BD是正确选项。
22.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A.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 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掌握。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金 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以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等五个方 面。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 但是,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因为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 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因而也不可能消灭竞争。而且由于垄断的统治,竞争反而 更加激烈。所以,ABC是正确选项。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 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 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 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不是直接作为社会劳动存在的,它要求把耗费在商品的个别劳动 时间还原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形成的价值量在市场上交换。因此,按劳分配所指的“劳” 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更不是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而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按劳 分配中的劳动量也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来计量,而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 量标准的,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 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因而其实现程度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所以,AD是正确选项。
24.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产业政策 D. 收入政策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掌握。题中A、B、C、D都是我国宏观经济 调控的政策。
25.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 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主要代表著作的掌握。题干所说的土地革 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指1935—1945年的历史,备选项C是1940年写的,D是1945年写 的,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而备选项A和B都是1930年写的,不符合题干要求,不 是本题正确答案。
26. 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总路线所含内容理解正确的有
A. 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 团结中农,允许中农保有比他人略多的土地
C. 没收地主土地,不再对地主分配土地
D. 实行耕者有其田,将土地的所有权分配给农民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1948年土地改革总路线的理解。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 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主要和直接的任务就是满足贫雇农群众的要求,我们赞成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 所有制度。土地改革的一个任务是满足某些中农的要求,必须容许一部分中农保有较一般贫 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高的土地量。因此,备选项A、B、D符合题干的要求,为本题正确答 案。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封建地主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对地 主必须分给和农民同样的土地财产。因此,备选项C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 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 治,结束了中国一百年来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开始进 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备选项A、B、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新中国成立只 是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直到1956年社 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备选项C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 答案。
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和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B和D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29.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A. 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答案】 BC
【解析】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 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 源配置的方式和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A、D的观点是错误的。
3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A.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 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的掌握。A、C、D三项是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B项中“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
A. 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两个知识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和“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原因。A、B是“在现代 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原因。C、D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的原因。因此,ABCD都是正确的。
32.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
A.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 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33. 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的禽流感于2005年10月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 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拒入”地带的俄罗斯、乌克兰、克罗地亚、希腊、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国都感到了危机。这一事件表明
A.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B.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直接导致了这一全球问题
C. 协商对话和携手合作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D. 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34.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 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 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 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 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 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 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 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 判断失误。(4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 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 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 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的具体性、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规律相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 掌握。本题就唐僧和老兵寻找石兽这一事实,要求考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非常 直截了当,只要考生清楚具体真理的含义,就可以轻松拿下4分。由于第二个问题拐了一个小弯,用的是“辩证的思考”,而没有清楚说明用辩证法的思考方法。这样,头脑不太灵活的考 生就有可能往认识论中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方向思考答案,因此而丢掉一些分。也有的考生会是 由于一时紧张举不出恰当的例子而丢分。回答这种类型的题最忌讳的是思路太复杂。最近几年 大型分析题都比较简单、直白,所选用的原理也是最基础的知识点,怎么问就直接怎么答。相 反,如果思路太深刻,思考的理论观点过于复杂,往往更会影响成绩。
35.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 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 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 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 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 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 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答案要点】
(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 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3分)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业 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大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 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 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 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 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其 改进生产技术。(4分)
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价值规律”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 干预”这几个知识点。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与资料中“倒奶事件”的本质区别在于: 第一,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属于制度性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而引发的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 它产生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其背后反映 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第二,我国发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属于体制、机制问题。其并非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 剩,而是生产奶和乳制品一拥而上,乳制品质量不过关,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导致的,是由于企 业盲目竞争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而形成的,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2)资料说明的经济规律是: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二,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
(3)当地政府要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应该做到: 第一,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 第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36.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 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 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 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 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5分)
【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 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 利益。( 5分)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 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 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建国初期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原因的理解。民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两面性:第一,民族资产阶级 一方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另一方面 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干出许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第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有 利于国计民生;另一方面不利于国计民生。正因为有好的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还要自 觉地忍受资本家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以局部的暂时利益,服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正因为 有不好的一面,1953年后要对私人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7.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 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 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 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
【答案要点】
(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 2 分)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 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 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 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3分)
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 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2分)公平正义就是要妥 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 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3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保障体系”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 间的关系。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指出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内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公平正义的内涵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8.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道都回答,只按一道 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2005年×月×日下午,××大学学生王文、李波、张彬在自习室相遇。 王文:哎,你们注意没有,这两天,胡锦涛主席去北美访问,随行的居然有70多家象海尔集团这样的企业“大腕”。上次加拿大总理访华,来了277家企业,360多人。领导人出访带这么多企业代表干什么?
李波:这有什么新鲜!当年克林顿一上台不就宣布在世界上推销美国产品是他的责任吗? 韩国更绝,居然要求所有的外交官都要成为韩国商品的推销员。
张彬:所以啊,EADS`的老总跟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拿了价值13亿美元的合同,包括23架空中客车,还有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安保系统。
李波:施罗德有什么办法?国内经济不景气,他可以用这些订单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海外营销能力的嘛。现在领导人出访可不能只谈友谊,经济合作程度是考查领导人出访成果的一个主 要指标。
王文:难怪欧盟不顾美国反对,要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看来也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张彬: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要保护本国利益,又不能损害别国利益,难啊。看来各国外交都得为经济“打工”。 李波:有位外交官不是说,50年前,如果大使讲经济会被认为是笑柄,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冷战期间,国与国的较量,军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靠什么?还不是靠经济与技术!
王文:看来,世界真的变了!
注1:指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他们正在讨论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种什么样的变化?(4分)
(2)为什么“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6分)
【答案要点】
(1)他们讨论的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经济技术因素对 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 容。各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和 主要内容之一,外交不仅服务于政治,而且要为经济服务。(4分)。
(2)“现在的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正是反映了国际形势变化下外交工作的 新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深,通过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维护本国经 济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各国外交关注的主要内容,大使不懂经济不行。(2分)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家生存与安全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经济利益在国家利 益中的地位上升,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成为各国外交面对的重要课 题。(2分)
冷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败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与 技术水平,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科技为先 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和“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几 个知识点。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指出这一变化是指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个知识点。
(2)主要从“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 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这三个知识点来说明“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
选作题Ⅱ: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4分)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6分)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
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 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2分)
注:如果考生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可。
(2)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2分)
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 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 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普遍联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几个知识点。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答出“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内涵并用以分析“三重困境”。也可以作具体分析: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三者 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经济增长和资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耗资源为前提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物质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促进或延缓作用。资源 的分布不均、经济“难民”等都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资源问题。
第二,经济增长和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环境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外部空间,经济增长又对环境进行着影响。环境污染、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贫民窟的增 加等都是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第三,环境和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资源的消耗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原有环境,使得全球变暖、森林破坏等问题出现。(2)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这三个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