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9月开学季,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大门。这其中有多少人真心喜爱科研,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从事科研呢?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对部分2015级硕士新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研较有兴趣或很有兴趣。但被问及是否会继续攻读博士或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时,很多人却给出了不确定甚至否定的答复。
感兴趣为啥不读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刘超玲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她曾在本科期间接触过简单的科研工作,这段经历让她觉得“很有意思”。然而,比起研究基础理论,她更愿意走向工作岗位,参与工程设计。“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功利性思维。”刘超玲说,“但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话,我总觉得不那么有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刘超玲阅读了不少文献。她发现,部分论文要么过于晦涩,要么“注水”太多,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国科大地球化学专业学生梁子认为,科研工作有前途,但也需要个体作出很多牺牲。尽管她有读博的意愿,但硕士毕业时,家人的需求和自己的年龄等都将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记者注意到,尽管调查问卷上的“科研兴趣”一项打分普遍较高。但在描述对科研工作的印象时,很多学生采用了“忙”“压力大”“两点一线”这样的字眼。谈及自己的科研初体验时,不少人则提到了“苦”和“迷茫”。
人才浪费成困局
调查显示,更多的人希望在毕业后投身科技产业,而非留在“象牙塔”里做科研。这其中,不乏对科研“很有兴趣”的人。
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郭田德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的一名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某知名电子公司下属的研发机构,第一年的年薪便达到了20万。“他的工资比我高多了。”郭田德笑道,“这名学生很喜爱数学研究,但这样的诱惑太大了,兴趣难免要让位于现实。”
郭田德曾经指导两名高中生作论文,并获得北京市一项青少年科技大赛的一等奖。高考后,两人均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我当时非常难过。”郭田德说,“很多做科研的好苗子,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天分,转而选择就业前景和未来待遇更好的专业。”
谈到这种现象,郭田德显得有点无奈:“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能做得非常有限,只能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科学的感情更深一些。”他也表示,只要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仍得不到改善,上述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
提前科研或助理性选择
李文雄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在母校直接攻读博士。
“看过周围人各种各样的活法后,我觉得还是做科研比较有意思。”李文雄说。
清华大学为本科生提前参与科研设立了一些制度,包括学分奖励以及专门为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设立班级等。李文雄所在的班级就是这样的,据他描述,他们班的同学基本都继续深造了。
本科毕业于石河子大学的龙海今年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录取。7月份,他还没到所里报到,就在导师的安排下去云南采样了。由于在大学时便已非常熟悉相关实验和野外工作,这项看起来很有挑战的任务并未让他感到为难。“到目前为止,我基本适应了所里的工作。”龙海说。
在中国的很多高校,本科生进实验室早已成为常态。接受采访的学生表示,提前接触科研,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毕业前夕理性选择出路。梁子提到,她的一些同学就是在做毕业设计期间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从而放弃研究生考试的。
郭田德建议,尽管现阶段科研工作者的待遇有待改善,但一名学生若在提前接触科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天分,还是应当争取深造的机会。“长远来看,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