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分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即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位于合肥市风景秀丽的蜀山湖畔董铺岛上,面积2.26平方公里。岛上三面环水,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合肥研究院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医学物理研究中心等研究单元组成,现有职工2290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60余名。
合肥研究院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国家大科学工程强磁场科学技术中心、国家“八六三”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实验室、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中科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通用光学辐射定标与表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光子器件与材料重点实验室、低温超导磁体和电力节能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装备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
在研的重大项目有:国家大科学工程、863、973、国家科技攻关、自然基金和院重大等项目800余项。截止到2013年底,研究院所属各单位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多项重大科研任务、获得各类成果1050多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取得专利569项,在SCI上发表论文约4500篇。
为了推进科教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在中国科教结合培养人才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按照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自2014年起,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由原先归口中国科学院大学调整归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学籍调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籍,研究生毕业将颁发和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合肥研究院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14个,学术型硕士点17个,专业型硕士点10个。研究生导师370多名,已培养出博士1400多名,硕士2600多名,在学研究生1361名。
为适应国家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合肥研究院硕士生学费为8000元/年,博士生为10000元/年。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行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级奖学金+助研奖酬金制度,其中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覆盖率为100%,硕士推荐免试生为12000元/年,应试考生为10800元/年;硕博连读生为18000元/年,应试考生为15600元/年。此外,每位研究生根据攻读学位和开展科研课题的不同,每年可获的国家助学金+等级奖学金+助研奖酬金约20,000-30,000元/年。
3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历史,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情报资料,充足的科研经费,这些都为研究生攻读学位和开展基础、高科技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将以“报效祖国、奉献科学;以人为本、创新为魂;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科学岛”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务实创新的风尚,为您提供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热忱欢迎有志青年学子报考合肥研究院,让我们和您一同为您的前途和中国科学的明天携手共进。
合肥研究院2016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300名。院属各学科、专业均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为了增进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人才交流,融汇高等院校的优良学风、提高研究生入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欢迎高等院校向我院积极推荐。凡报考我院的考生录取时可在相应专业内调剂。复试内容:专业课复试、英语口试;复试时间:另行通知。热烈欢迎物理、化学、光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精密仪器、材料、生物、激光医学等专业的有志青年踊跃报考我院,我们将以优良的科研条件和优质的服务,圆您成才之梦。
(二)联系方式
网址:http://www.hf.cas.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1110信箱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4860、65592439
联系部门: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
联系人:梁长浩、闫超
Email:chliang@issp.ac.cn、yanc@hfcas.ac.cn
(三)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1)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光学(070207)
|
1、激光技术与应用
|
方晓东
|
2、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及性能
|
张庆礼
|
|
3、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及性能
|
孙敦陆
|
|
4、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光纤传感、高灵敏光谱分析
|
董凤忠
|
|
5、光纤激光技术、微纳光子器件
|
毛庆和
|
|
6、红外非线性晶体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
吴海信
|
|
7、激光系统集成技术
|
郭强
|
|
8、光电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
方勇华
|
|
9、新型红外非线性晶体研究
|
倪友保
|
|
10、光学遥感信息处理分析技术
|
孙晓兵
|
|
11、光学精确测量技术
|
郑小兵
|
|
12、光学遥感技术
|
杨世植
|
|
13、遥感信息分析与处理
|
王先华
|
|
14、辐射定标
|
张黎明
|
|
15、光学遥感
|
乔延利
|
|
16、超分辨光谱遥感技术
|
熊伟
|
|
17、辐射定标技术研究
|
吴浩宇
|
|
18、光学遥感器辐射/光谱/偏振定标方法和技术
|
李健军
|
|
19、偏振遥感新技术研究
|
李双
|
|
20、光学遥感辐射定标/精密仪器
|
李新
|
|
21、激光光谱与环境污染检测
|
方黎
|
|
22、环境光谱质谱学
|
王鸿梅
|
|
23、大气物理化学
|
黄伟
|
|
24、气体光学传感技术及应用
|
高晓明
|
|
25、环境光谱学及环境分析技术
|
张为俊
|
|
26、激光光谱
|
赵卫雄
|
|
27、大气化学与环境质谱、光谱学
|
胡长进
|
|
28、环境监测红外光谱技术
|
高闽光
|
|
29、光电信息处理
|
张玉钧
|
|
30、激光光谱
|
何亚柏
|
|
31、环境监测中的光电子技术研究
|
刘建国
|
|
32、环境光学
|
刘文清
|
|
33、环境光学探测技术
|
谢品华
|
|
34、水污染光谱检测技术与方法
|
赵南京
|
|
35、紫外可见波段高光谱遥感、基于光谱方法的大气污染气体测量
|
司福祺
|
|
36、光散射技术
|
桂华侨
|
|
37、大气痕量汞监测方法的优化研究
|
曾议
|
|
38、痕量气体光谱探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自由基大气化学
|
秦敏
|
|
39、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测量大气关键成分
|
王薇
|
|
4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
徐亮
|
|
41、光谱仪电子学
|
赵欣
|
|
42、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李昂
|
|
43、激光雷达大气探测
|
王英俭
|
|
44、大气光学特性
|
饶瑞中
|
|
45、激光大气传输光电测量技术研究
|
吴毅
|
|
46、激光大气传输研究
|
范承玉
|
|
47、激光大气探测研究
|
侯再红
|
|
48、激光雷达探测技术
|
胡顺星
|
|
49、大气特性测量技术研究
|
詹 杰
|
|
50、激光大气传输研究
|
黄印博
|
|
51、激光大气探测
|
谢晨波
|
|
52、激光雷达大气探测
|
张天舒
|
|
53、激光大气传输
|
朱文越
|
|
54、激光雷达大气探测
|
刘 东
|
|
55、激光大气探测 仪器研制
|
黄宏华
|
|
56、光波大气传播特性研究
|
钱仙妹
|
|
57、高分辨率激光光谱检测方法
|
阚瑞峰
|
|
58、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及其应用
|
魏合理
|
|
环境科学(077601)
|
1、大气物理化学
|
张为俊
|
2、气溶胶质谱、气溶胶成核
|
顾学军
|
|
3、环境光学
|
刘文清
|
|
4、环境光学探测技术
|
谢品华
|
|
5、大气光学偏振遥感技术
|
孙晓兵
|
|
6、大气边界层物理
|
翁宁泉
|
|
7、大气探测与辐射传输
|
徐青山
|
|
8、大气湍流测量研究
|
吴晓庆
|
|
9、大气成分探测
|
胡顺星
|
|
10、大气光学
|
梅海平
|
|
11、大气气溶胶测量技术
|
李学彬
|
|
12、大气物理化学
|
黄伟
|
|
精密机械与仪器(080401)
|
5、偏振遥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
|
洪津
|
6、环境监测中的光电子技术研究
|
刘建国
|
|
7、光学工程技术及应用
|
陈结祥
|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27、光电功能材料
|
方晓东
|
28、光电功能晶体材料
|
张庆礼
|
|
29、光电功能材料
|
董伟伟
|
|
30、光电功能材料
|
陶汝华
|
|
31、新型激光晶体材料
|
万松明
|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
11、光学遥感仪器定标
|
郑小兵
|
12、光学精密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
邓国庆
|
|
13、成像光谱电子技术
|
王煜
|
|
14、光电检测技术
|
陆钒
|
|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
1、遥感信息处理
|
易维宁
|
2、光电探测设备的系统控制
|
张运杰
|
|
3、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
|
李晓风
|
|
4、计算机自动控制
|
刘小勤
|
|
仪器仪表工程(085203)
|
4、光电信息处理
|
张玉钧
|
5、环境监测中的光电子技术研究
|
刘建国
|
|
6、光学精密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
邓国庆
|
|
控制工程(085210)
|
1、激光控制技术
|
贾先德
|
2、光学工程技术及应用
|
陈结祥
|
|
3、光学遥感仪器定标
|
郑小兵
|
|
环境工程(085229)
|
1、环境光学
|
刘文清
|
2、环境光学探测技术
|
谢品华
|
|
3、大气光学偏振遥感技术
|
孙晓兵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刘建国
|
乔延利 | ||
刘文清
|
||
郑小兵 | ||
绕瑞中 | ||
谢品华 | ||
方晓东 |
(2)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
1、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及计算模拟
|
项农、李国强、陈一平、胡业民
|
2、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和诊断
|
万宝年、李建刚、胡立群、高翔、臧庆、徐国盛、龚先祖、黄娟、刘海庆、赵君煜、揭银先、郭后扬
|
|
3、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
|
罗广南、杨钟时、陈俊淩
|
|
4、激光相干汤姆逊散射诊断实验研究
|
李亚东
|
|
5、电子热运输实验研究
|
刘永
|
|
6、微波系统工程
|
赵燕平、刘甫坤、单家芳、丁伯江、毛玉周、张新军、徐旵东、秦成明
|
|
7、有效电荷数实验测量与分析
|
吴振伟
|
|
8、约束和运输
|
张寿彪
|
|
9、托卡马克偏滤器物理
|
王亮
|
|
10、等离子体动量输运
|
吕波
|
|
11、束与等离子体物理实验
|
胡纯栋
|
|
12、MHD控制和H模
|
张晓东
|
|
13、中性束注入
|
吴斌
|
|
14、等离子体控制、数据采集
|
肖炳甲
|
|
15、电磁测量诊断
|
沈飊
|
|
16、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
|
孙有文
|
|
17、三维边界磁拓扑
|
梁云峰
|
|
18、低温等离子体应用及工程
|
孟月东、王守国、方世东、舒兴胜、倪国华
|
|
19、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
陈龙威
|
|
光学(070207)
|
59、激光诊断技术
|
臧庆
|
生物物理学(071011)
|
13、分子标记与克隆
|
姚建铭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32、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
|
罗广南、杨钟时
|
33、环境放射化学
|
李家星
|
|
34、环境纳米材料
|
陈长伦
|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
|
1、电物理装置设计与研究
|
杨庆喜
|
2、电源控制系统
|
黄懿赟
|
|
3、电源控制系统
|
许留伟
|
|
4、电力电子,自动控制
|
宋执权
|
|
5、自动化
|
庄明
|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
15、低温测量与控制技术
|
奚维斌、胡燕兰
|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
5、数据采集与处理
|
王华忠
|
6、自动控制
|
季振山
|
|
7、数据采集与处理
|
王枫
|
|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
|
1、等离子体诊断
|
万宝年、李建刚、徐国盛
|
2、真空技术
|
胡建生
|
|
3、超导磁体制造技术
|
武玉、刘华军、胡燕兰、秦经刚、刘方
|
|
4、ITER诊断窗口环境条件下的信号接口设计与研究
|
胡庆生
|
|
5、电物理装置设计与研究
|
杨庆喜
|
|
6、电物理装置设计与研究
|
奚维斌
|
|
7、超导电物理装置设计、核聚变装置结构研究
|
宋云涛
|
|
8、中性束技术物理与工程
|
胡纯栋、刘智民
|
|
9、核聚变装置结构
|
刘松林
|
|
10、等离子体控制、数据采集
|
肖炳甲
|
|
11、核聚变装置工程
|
姚达毛
|
|
12、电机及其控制、数字电源、脉冲功率技术
|
李格
|
|
13、电物理装置结构设计及分析
|
吴杰锋
|
|
14、低温测量与自动控制
|
庄明
|
|
15、环境放射化学
|
陈长伦
|
|
16、环境化学
|
谭小丽
|
|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
1、等离子体核辐射与防护
|
胡立群
|
材料工程(085204)
|
5、低温材料与技术
|
潘皖江
|
6、材料物理
|
杨钟时
|
|
动力工程(085206)
|
2、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
|
白红宇、吴新潮
|
电气工程(085207)
|
1、中性束技术物理与工程
|
刘智民
|
2、交变电源及控制技术
|
高格
|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085226)
|
1、力学与核技术
|
刘常乐
|
2、环境放射化学
|
陈长伦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李建刚、宋云涛、傅鹏、武玉、刘甫坤、胡纯栋、赵君煜
|
(3)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凝聚态物理(070205)
|
34、磁传感器与磁检测系统
|
林新华
|
生物物理学(071011)
|
14、仿生感知机理及神经元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黄炫
|
精密仪器与机械(080401)
|
1、精密仪器与机械
|
孙怡宁
|
2、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信号处理
|
马祖长
|
|
3、智能健康装备
|
杨先军、孙少明、周旭、高理升
|
|
4、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微流控技术/生物芯片及生物医疗器械
|
尤晖
|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35、仿生纳米材料与传感器
|
张忠平、蒋长龙、王振洋、张淑东、刘变化
|
36、环境电分析化学
|
黄行九
|
|
37、敏感材料与传感器件/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化学
|
刘锦淮
|
|
38、纳米净水材料与水处理技术
|
孔令涛、孙柏
|
|
39、纳米敏感材料与器件
|
郭正
|
|
40、纳米敏感材料与气体传感器
|
孟凡利
|
|
4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罗涛
|
|
42、净水纳米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
徐伟宏
|
|
43、微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
|
赵爱武
|
|
44、纳米材料与器件
|
陈星
|
|
45、光谱分析/光学有机材料
|
王素华
|
|
46、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杨良保
|
|
47、生物纳米技术
|
王进
|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
1、机器人
|
高理富
|
2、多维力传感器
|
双丰
|
|
3、量子控制
|
高放
|
|
4、机器人传感器/人机交互/信号处理
|
王慧
|
|
5、服务机器人技术
|
宋全军
|
|
6、微传感器与微系统/仿生降噪技术
|
孔德义
|
|
7、光电传感与探测/环境光学检测新技术
|
王焕钦
|
|
8、现场检测仪器/传感器
|
陈池来
|
|
9、智能农业机械
|
张正勇
|
|
10、传感技术
|
李民强
|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
1、智能决策
|
孙丙宇
|
2、智能决策与控制
|
王儒敬、宋良图
|
|
3、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
|
汪增福
|
|
4、多媒体计算/计算机视觉
|
查正军
|
|
5、计算机视觉
|
孔斌
|
|
6、高速实时视觉系统
|
聂余满
|
|
7、智能决策与控制
|
黄河
|
|
8、智能决策与知识工程
|
张晓明
|
|
9、智能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
|
董翔
|
|
10、复杂系统建模/公共安全
|
李文波
|
|
11、智能信息决策系统
|
曾新华
|
|
12、机器学习/云计算与大数据/生物信息学
|
王红强
|
|
13、农业智能系统
|
周林立
|
|
14、虚拟化安全/大数据分析
|
崔超远
|
|
化学工程(085216)
|
1、仿生纳米材料与传感器
|
张忠平
|
2、环境电分析化学
|
黄行九
|
|
3、光谱分析/光学有机材料
|
王素华
|
|
仪器仪表工程(085203)
|
1、智能决策与控制
|
王儒敬
|
2、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
|
汪增福
|
|
3、智能信息决策系统
|
曾新华
|
(4)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凝聚态物理(070205)
|
1、先进能源材料
|
刘长松
|
2、先进材料的内耗研究
|
方前锋
|
|
3、晶体缺陷
|
蒋卫斌
|
|
4、软凝聚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能
|
吴学邦
|
|
5、微纳材料与器件
|
段国韬
|
|
6、微纳材料及应用
|
刘广强
|
|
7、表面等离激光元及光纤光栅生物传感
|
张俊喜
|
|
8、纳米材料及相关原型器件
|
孟国文
|
|
9、纳米材料
|
李广海
|
|
10、低维体系光、电材料
|
方明
|
|
11、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刘毛
|
|
12、关联电子材料与物理
|
宋文海
|
|
13、磁性物理、超导物理
|
杨昭荣
|
|
14、超导与磁性物理
|
孙玉平
|
|
15、磁电功能材料
|
戴建明
|
|
16、磁性材料与物理
|
杨杰
|
|
17、金属功能材料
|
童鹏
|
|
18、强磁场下热电材料合成
|
赵邦传
|
|
19、超导材料的电子结构
|
鲁文建
|
|
20、功能薄膜
|
朱雪斌
|
|
21、凝聚态理论
|
邹良剑
|
|
22、强关联体系电子性质
|
邹良剑
|
|
23、高压下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
|
Eugene Gregoryanz
|
|
24、高压下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
|
Alexandre F.Gontcharov
|
|
25、计算物理
|
曾稚
|
|
26、新能源材料设计
|
张永胜
|
|
27、强关联电子(量子磁性和超导电性)
|
刘大勇
|
|
28、材料辐照损伤理论模拟
|
李永钢
|
|
29、量子输送
|
郑小宏
|
|
30、新型材料的光电子物理
|
徐文
|
|
31、高压光学及超快光学
|
苏付海
|
|
32、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器件
|
王玉琦
|
|
33、热电材料
|
秦晓英
|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1、功能薄膜材料
|
方前锋
|
2、固体电解质材料
|
王先平
|
|
3、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材料
|
张涛
|
|
4、材料缺陷性质
|
庄重
|
|
5、金属物性
|
郝汀
|
|
6、微/纳米结构阵列及器件
|
李越
|
|
7、智能电子器件
|
叶长辉
|
|
8、微/纳米结构及其物理化学
|
蔡伟平
|
|
9、功能纳米材料
|
梁长浩
|
|
10、纳米材料对环境介质的敏感性
|
孟国文
|
|
11、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
|
汪国忠
|
|
12、能源纳米材料
|
张海民
|
|
13、环境纳米材料
|
张云霞
|
|
14、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
|
赵惠军
|
|
15、纳米材料
|
李广海
|
|
16、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
费广涛
|
|
17、光电功能纳米材料
|
潘书生
|
|
18、金属纳米团簇的化学与物理
|
伍志鲲
|
|
19、磁电功能材料
|
戴建明
|
|
20、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表征
|
秦勇
|
|
21、热电材料
|
秦晓英
|
|
22、功能金属材料
|
韩福生
|
|
23、半导体材料玉器件
|
李新化
|
|
24、热电材料
|
李地
|
|
25、储能材料
|
辛红星
|
|
26、半导体材料、器件制备
|
史同飞
|
|
材料工程(085204)
|
1、功能薄膜材料
|
方前锋
|
2、功能纳米材料
|
梁长浩
|
|
3、纳米材料
|
李广海
|
|
4、功能金属材料
|
韩福生
|
(5)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凝聚态物理
(070205) |
35、半导体材料和物理
|
张发培
|
36、纳米超导与磁性
|
田明亮
|
|
37、关联电子材料
|
屈哲
|
|
38、超导电性
|
张昌锦
|
|
39、功能薄膜与器件
|
盛志高
|
|
40、功能薄膜与器件
|
陈峰
|
|
41、微机电系统与纳米磁性
|
薛飞
|
|
42、磁性材料
|
熊奕敏
|
|
43、表面物理
|
陆轻铀
|
|
44、强关联电子体系
|
皮雳
|
|
45、磁性物理
|
童伟
|
|
46、磁性材料
|
张蕾
|
|
生物物理学
(071011) |
1、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
田长麟
|
2、磁共振成像
|
钟凯
|
|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王俊峰
|
|
4、肿瘤精准治疗
|
刘青松
|
|
5、肿瘤精准治疗/药物开发
|
刘青松
|
|
6、细胞生物学
|
张欣
|
|
7、肿瘤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
|
林文楚
|
|
8、应用NMR解析DNA/RNA、及其与蛋白或小分子药物形成的复合物三维结构
|
张钠
|
|
9、分子生物学
|
王文超
|
|
10、化学生物学
|
刘静
|
|
11、药物化学
|
刘静
|
|
12、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学
|
林文楚
|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
|
6、强磁场技术与工程
|
刘小宁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
16、网络化传感器、嵌入式系统
|
申飞
|
制冷与低温工程(080705)
|
1、低温技术
|
欧阳峥嵘
|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
8、笔交换与计算
|
吴仲城
|
9、传感器技术
|
吴仲城
|
|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
|
17、超导磁体技术
|
匡光力、陈文革、谭运飞
|
动力工程(085206)
|
1、氦低温技术、蓄冷技术
|
欧阳峥嵘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邱宁、欧阳峥嵘、钟凯、谭运飞 |
(6)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光学(070207)
|
60、全固体激光技术
|
江海河
|
生物物理学(071011)
|
15、光谱质谱技术
|
储焰南
|
16、肿瘤分子病理诊断、肿瘤呼气代谢组学与无创早期筛查
|
王宏志
|
|
17、辐射生物学
|
韩伟
|
|
18、细胞生物学
|
方志友
|
|
19、质谱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陈小景
|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
15、模式识别、图像处理
|
李海
|
(7)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生物物理学(071011)
|
20、辐射生物学
|
吴李君
|
21、昆虫-机械杂化系统
|
刘方邻
|
|
22、环境毒理
|
许安
|
|
23、辐射与环境生物
|
冯慧云
|
|
24、生物光谱
|
黄青
|
|
25、聚变中子辐射生物效应
|
王军
|
|
26、核技术应用
|
黄青
|
|
27、生物感受器
|
陈少鹏
|
|
28、辐射损伤信号转导
|
卞坡
|
|
29、化学及生物材料分析
|
吴正岩
|
|
3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吴丽芳
|
|
31、分子生物工程
|
郑之明
|
|
32、生物光谱和分子生物学
|
吴跃进
|
|
33、植物分子化学
|
汤明礼
|
|
环境科学(077601)
|
13、环境毒理
|
吴李君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48、化学及生物材料分析
|
吴正岩
|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
2、离子束技术应用
|
詹福如
|
生物工程(085238)
|
1、环境生物学效用
|
张立云
|
2、分子探针
|
张立云
|
|
3、分子生物工程
|
郑之明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黄青、郑之明、陈少鹏、汤明礼 |
(8)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
|
18、可能性与概率安全
|
吴洁
|
19、核热工与事故
|
郁杰
|
|
20、核材料与设备安全
|
郁杰
|
|
21、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
|
吴宜灿
|
|
22、核能软件与仿真
|
吴宜灿
|
|
23、核技术应用
|
吴宜灿
|
|
24、核热工与事故
|
王石生
|
|
25、核系统运行与控制安全
|
汪建业
|
|
26、核系统运行与控制安全
|
赵柱民
|
|
27、核热工与事故
|
赵柱民
|
|
28、核热工与事故
|
柏云清
|
|
29、核能软件与仿真
|
沈炜
|
|
30、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
|
郑善良
|
|
31、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
|
沈水法
|
|
32、核材料与设备安全
|
黄群英
|
|
33、核材料与设备安全
|
李春京
|
|
34、核材料与设备安全
|
吴庆生
|
|
35、核材料与设备安全
|
郑明杰
|
|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
3、核应急与核文化
|
王世鹏
|
4、核能化学与安全
|
林铭章
|
|
5、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
|
李桃生
|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085226)
|
3、核技术应用
|
吴宜灿
|
4、核热工与事故
|
郁杰
|
|
5、核系统运行与控制安全
|
赵柱民
|
|
6、核材料与设备安全
|
黄群英
|
|
7、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
|
李桃生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吴宜灿、郁杰、黄群英、汪建业、李桃生、 沈水法、赵柱民、王石生、沈炜、林铭章、 王世鹏、吴洁、郑明杰、柏云清、何晓雄、 吴庆生、胡丽琴、朱志强、蒋洁琼、宋钢、 罗月童、薛峰、郑善良 |
(9)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光学
(070207) |
61、光谱学与光谱技术
|
刘勇
|
王安
|
||
张龙
|
||
生物物理学(071011)
|
34、代谢组学
|
王安
|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
|
8、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丁炜
|
9、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
刘伟
|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4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
田兴友、郑康
|
50、光电功能材料
|
王命泰、潘旭、孔凡太
|
|
51、新型太阳电池
|
胡林华、霍志鹏、朱俊
|
|
52、太阳级硅材料铸锭、提纯
|
陈健
|
|
53、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
翁坚
|
|
54、节能环保新材料
|
陈林
|
|
55、功能化/高性能化新材料
|
王化
|
|
56、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
|
张献、刘香兰
|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2) |
17、无人驾驶车辆
|
梁华为
|
18、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
||
19、光学精密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
刘勇、王玲
|
|
20、智能农业装备
|
牛润新
|
|
21、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
|
||
22、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
|
祝辉
|
|
23、无人驾驶车辆环境感知与认知
|
王智灵
|
|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
10、计算机视觉
|
张龙
|
11、嵌入式系统设计
|
王少平
|
|
12、人工智能
|
乌云
|
|
材料工程
(085204) |
7、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
田兴友
|
8、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
翁坚
|
|
9、节能环保新材料
|
陈林
|
|
10、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
|
张献
|
|
控制工程
(085210) |
4、无人驾驶车辆
|
梁华为
|
5、光学精密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
刘勇
|
|
6、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
|
宋彦
|
|
7、智能农业装备
|
牛润新
|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085226)
|
8、制冷与低温工程
|
袁春燕
|
计算机技术(085211)
|
1、计算机视觉
|
张龙
|
2、嵌入式系统设计
|
王少平
|
|
3、人工智能
|
乌云
|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田兴友、刘勇、梁华为 |
(10)创新工程院
专业 |
方向
|
导师
|
工程管理(125600)
|
1、工程管理
|
李季、吴仲城、刘青松、孙怡宁、宦维定、单家芳、关一夫、徐赤东
|
(四)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数学(理);④807电动力学A或9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数学(理)或617普通物理A;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7电动力学A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5固体物理或902真空技术或906电磁场与微波或909等离子体物理导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数学(理)或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828量子力学或901光学或904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数学(理)或617普通物理A;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8自动控制原理
第三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数学(理)或621物理化学;④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0电子学基础或811反应堆物理或8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热工基础或902真空技术或9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
第三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1机械设计或82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或848自动控制原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电动力学A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32普通物理B或841细胞生物学或902真空技术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3物理化学B或852无机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125600
工程管理
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
(五)复试及录取
(1)原则
1、复试按《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工作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加大研究生的入学复试权重,实行"差额复试"。凡合肥研究院拟录取的考生均须参加复试,复试按"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
2、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初试和复试两部分组成。初试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复试由科学岛分院组织。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考生必须通过复试,且复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按总成绩计算的方法,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复试的重点是考察学生掌握本科阶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其是否符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2)复试的分数线及人员
1、复试分数线由科学岛分院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比约为1.3:1以及各专业达线考生的具体情况划定。复试分数线包括初试总成绩分数线和单科成绩分数线。
2、同时达到总成绩分数线和单科成绩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参加复试资格。参加复试考生的名单公布在科学岛分院网站上。
(3)复试内容和组织形式
1、复试是对初试达线考生进行的复查性考核;复试的重点是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口试、英语听力测试、英语口语测试、体检和思想品德的考核。
2、专业知识口试:专业知识口试是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对所报考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反应和表达能力,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每位考生的口试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专业知识口试满分为80分。
3、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听力测试采取与口语同步测试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测试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英语听力测试满分10分,口语测试满分为10分。
4、科学岛分院研究生复试小组按学科(专业)或以中心(研究室)为单位组成若干业务能力复试小组,小组成员由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生导师组成,每个复试小组不得少于5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须有在英语国家留学或合作研究2年以上经历,负责主考考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负责本组复试的各个环节。
5、复试的组织和具体工作安排由科学岛分院负责。复试全程按教育部要求记录、存档。
6、复试工作中应注意保密问题。在录取通知书发出之前,任何人不得对考生做出与录取相关的承诺或暗示。除了单位向考生公布的内容外,任何人不得向考生透露有关复试的内部情况。
7、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须予以高度重视,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在复试中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人员将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思想品德考核
1、思想品德的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2、复试小组在对考生的专业知识考核中,通过与考生的面谈,直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3、科学岛分院通过"函调"向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或学生管理部门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况。
(5)录取
1、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2、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在初试和复试中有严重违纪、舞弊情况的考生,经核实后,一律不予录取。
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的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复试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复试结束后,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得出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加权平均采用下列公式:
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
6、科学岛分院2016年录取新生的学籍全部调整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执行。
(6)其他
1、同等学力考生除按一般统考生复试外,还须加试笔试科目两门,考试科目由科学岛分院根据招生方向需求和考生背景确定,不同于统考科目,难易程度按本科教学大纲确定,并通知考生。
2、加试科目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卷面满分为100分。
3、接收调剂生应专业对口,考生须参加复试。
4、对达到国家复试线要求但未达到科学岛分院复试分数线的或参加复试但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科学岛分院协助及时向外调剂,调剂时应有接收单位开具的《调剂接收函》。
本复试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规政策为准。
本复试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
本复试办法由科学岛分院负责解释。
(六)调剂
科学岛分院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七)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