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媒体前不久披露: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由1999年的5.4万人增至2009年的24.63万人,由此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硕士研究生报考更是“高热”不退,2010年全国硕士报考人数达到破纪录的140万,录取47.2万余人。
博士、硕士连年高产,研究生质量问题便越发引人关注。
无心“学问”的博士硕士越来越多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那么,究竟有多少人是为了学术研究而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的呢?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考博,是从就业市场上撤退的一条后路。”在南京一家部属高校读研的小黄告诉记者,自己当初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才选择了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现在研究生快毕业了,就业形势还是不看好,只能继续读博了。
“从小学到现在,我已经读了20年书,都腻了,巴不得马上工作。我的目标是到大医院做医生,可是,大医院的门槛普遍很高,几乎是‘非博士不进’,为了实现就业理想,只能咬牙考博了。”南医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表示。
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刘杉告诉记者:“如今考博的人很多,但真正想做研究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希望读了博士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网友“老老顽童”发帖询问“有没有真正是为了搞学问考博的?”结果,引来近百个跟帖。肯定的回答有之,否定及中性的回答也不少:“当然有了,不过还是少数。”“肯定有,但也肯定有一部分不是,比如眼下很多官员热衷拿一个博士学位,你能说他是为了搞学问吗?”
而新闻专业硕士生小张直言:“有多少研究生是以学术为志的?多数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已。虽然顶着‘研究生’的名分,可是我们不再以‘研究’为务。”
网友孟文博则坦承,考博一多半是为了日后评职称,“现在,我们学校规定,不是博士不能评副教授了!”
缺少追求支撑,难耐学业寂寞
没有专业追求支撑的研究生,很难打起精神来做学问、搞科研。
在南京大学读硕、在北京大学读博的李计伟感叹,“多数同学都不明白,做研究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很多人觉得,自己既然不适合当官,也不适合赚大钱,那就进大学搞研究吧。其实,搞研究需要钻研精神,需要沉心静气,不少人没想好就考了进来,所以学得很累,时常感到‘没劲’”。
事实上,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的培养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导师也不再把学术训练作为指导学生的首要任务了。
那么,研究生们的“做事”能力又如何呢?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向南京、扬州、徐州等城市的15所高校发放了4000余份问卷,开展“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自主提升策略研究”。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自我感觉”不佳:9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现有的能力与找到一份理想职业所需能力之间有差距,51.4%的研究生认为最缺乏职业自我认知能力,38.2%表示缺乏应聘能力,而对如何改善就业能力感到茫然无措。此次调查还对3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近50%的单位认为研究生的质量水平“略有下降”,而“实践能力不强”、“可塑性及稳定性差”、“聘用成本高”等,已成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敬而远之的理由。
相关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产量”急剧膨胀,质量整体下降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有人如是形容高校扩招后各类学生增多的状况。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据统计,博士在学人数从1982年的536人发展到2007年的22.25万人,年均增幅27.27%;硕士生在学人数从1982年的2.53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97.25万人,年均增幅15.71%。最近几年,博、硕士研究生仍在“扩招”。
研究生数量膨胀过快,直接导致目前研究生教育师资不足,培养质量受损。“不少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我三年研究生读下来,基本是‘自学成才’。”已经毕业的南京某高校硕士生小尹自我解嘲说,“我老板带了10个硕士生,这在我们系里还算少的,主要是考虑到他本人也在念博士,而他还在外面兼了职,忙得想见上一面也要多次预约,算下来,一学期最多见个两三次。”在南京一家理工院校读文科硕士的小刘,更是饱尝了“被疏忽”的滋味:“基本是‘学校不管,导师不管,自己不知如何管’这样一个状态——真是没劲透了!”
“现在的导师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确保你毕业论文顺利通过。”一位大学教师对“圈内”的动向毫不讳言:“师生一两个星期见一次面很正常,有的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给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着自己‘赚外快’、‘做学问’,根本无心顾及研究生学习。”有的导师,竟然到了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才开始询问“弟子”的姓名。有些导师自己也说,“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导师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差异。
高学历高能力,还需打好“组合拳”
针对部分博导、硕导忙于“自身发展”而挤占指导学生时间的现状,有关专家建议,高校应当严格实行博导、硕导带教研究生数量“封顶”制度,并加大对导师“指导业绩”的考核力度,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给导师的“表现”打分,督促博导、硕导们切实担负起指导责任。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龚放教授等人还认为,应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宽进严出”。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生郑洪立则指出,目前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即失业”,造成高学历人才闲置或学非所用,“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加大博士、硕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多设置前景光明的专业,压缩乃至停止需求小的专业招生。”另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呆在实验室的时间较多,而与企业与社会接触较少,学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也多局限于论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轨。建议:加强研究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比如工科类博士、硕士生的最后一年,可以‘沉’到企业去学习;对博士、硕士生的培养评价,增加社会实践元素。”
获得多项科技竞赛全国大奖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胡铃心,对研究生的“创新力”格外关注。胡铃心认为,我国博士、硕士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应当适度控制研究生数量增长,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力度,建立更加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记者 蒋廷玉 陈晓春 杨频萍 实习生 葛灵丹)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