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为了进一步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拟调整我院部分专业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招生方式,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自2025年起,我院中国史(060200)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统一命题考试和招生录取,考生被录取入学后选择培养方向,具体内容以我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准。
我院基本情况介绍及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如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一大批一流师资和应用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30人(资深教授2人,二级教授6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64人,有10多位教师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敏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现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第七届、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召集人,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史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团队为湖北省教学团队。朱英、彭南生、吴琦、邢来顺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长期坚持在人才培养一线。近年来,学院先后聘请了30余名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全面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国史排名位居A类。2019年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中小学(中职)历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史、世界史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均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专业是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项目。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列入“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历史教育列入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院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32家会员单位之一。学院建设有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两支省级教学团队以及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条件支撑与资源保障。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三大平台,搭载三项计划,形成了“研教双优,专技融合,学用并举”的历史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实施“新教师”育人机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及“优势学科本硕博贯通计划”。注重人才培养国际化,输送多名学生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格斯大学、堪萨斯大学、东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澳门大学等境外名校交流学习。
学院设有章开沅东西方交流学术基金、春晖史学奖学金、野泽丰奖学金、爱圣创钰奖学金、张舜徽奖学金、熊铁基奖等用于奖励资助优秀学生。每年有多名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历史学基地班曾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断锻造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机制,完善育人体系,强化育人保障,积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下设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教育学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学科教学(历史)。
中国史一级学科设立有四个博士点培养方向: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五个硕士点培养方向,在前列四个方向之外,还设有大数据历史方向。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包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既注重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又注重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本校是全国第一个设立历史文献学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单位,由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所开创,历经多年建设,在很多方面位居全国前列。本学科专业将发挥其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等特点,注重历史文献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结合,不断衍生出其他的学科方向,从而使之成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优势学科。学科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1)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通过对古籍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初步掌握古籍整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具体的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古代汉语的教学,对古代典籍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对传统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归纳分析和研究能力。
(2)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国文献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著述及理论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初步掌握历史文献学理论的系统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从事专业教学、学术研究、文化管理、新闻出版等工作。
(3)国学研究。“国学”是“西学”在清末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专有概念,思想理论的系统性与文献传承的连续性是其两大特征,传统的经学、小学、史学、子学、文学是其基本学术内涵。通过对国学基础理论、基本文献以及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阅读、整理和研究国学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宣传、管理等工作。
专门史是研究历史学中专门类别历史的分支学科,是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使得文化形成多样性,因而专门史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我校向来重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史、道家道教思想、楚学等研究领域,都有专门的学术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特别是老庄学研究,在熊铁基先生的带领下,经过近三十年的耕耘,已形成较大规模,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本学科点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1)中国文化史。主要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探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特征与基本精神;重视对中国思想文化基本典籍的综合研究。
(2)道家道教文化。主要研究老庄学、道家道教文献与思想、区域道教史、道家道教与儒佛关系。注重学术史与思想史、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楚学与先秦历史文化。本研究方向以中国境内从古人类出现到秦王朝建立的先秦历史文化、尤其以楚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特色、成就、地位、影响等为重点,涉及先秦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流变、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等。
中国古代史曾是国学大师张舜徽等执教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多年来涌现出多位全国知名学者,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梯队,学术方向呈多元发展格局,皆与史学前沿保持一致,并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本学科点设有五个研究方向:
(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史学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理论、史学评论等为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关注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范式转型、史学主体与重大问题,重视中国史学遗产及其当代价值,注重史学的社会化,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
(2)秦汉史:立足于统一王朝的开创时期,关注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并向前后拓展。重点的探讨秦汉简牍、历史政治地理及文书行政,解读文书行政所依托的行政结构和空间关系,探究秦汉帝国的政治地理格局,以及兵学与各类群体,强化对学术史的梳理和对制度史的把握。
(3)明清史(含社会史):注重从社会史的角度,在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下,重点关注明清经济变迁的历程,明清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明清医疗社会史的前沿问题,明清社会群体等地方力量与社会的互动。重视与学术界的对话意识,与学术前沿保持一致,培养创新能力。
(4)隋唐史研究方向的介绍。隋唐史:侧重从政治史、制度史等角度研究该时期的历史,兼重石刻史料等出土文献的研究。
(5)辽宋金元史:辽宋夏金元时期,上承魏晋隋唐,下启明清。辽宋金元史研究注重中古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民族关系研究,以及南北交流。同时亦注重打通断代和地域区隔,进行长时段历史变迁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设立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点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近现代史教研室共同建设。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于2000年入选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文化学院近现代史教研室是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组织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本学科专业已经培养千余名优秀的近现代史硕士,成为全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栋梁之才。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丰富,科研成果突出,学风严谨。学科专业能为有志于近现代史的硕士研究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方向,因材施教。学科点下设五个研究方向:
(1)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本院的传统优势领域。本院的中国近现代史以研究辛亥革命起步,已成为海内外研究辛亥革命的重镇。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方向以辛亥革命研究为龙头,以中国近代宪政历程、近代政治人物、政治团体、政治事件、社团政治、劳资关系、大学政治等为基干,并在相关领域居于学术前沿,近年来中共革命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地位也日渐凸显。政治史也关注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以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外国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全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为研究重点。
(2)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本方向立足于历史学方法,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展开近代中国的新兴阶级、绅商群体研究、各类行业协会等领域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事件、经济人物、经济组织、经济运动、经济制度演变、经济与其它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均属于本方向的讨论范畴。近年着重开展商会史的区域史、海外中华商会、各种社会经济群体和组织、财政金融史、工业文化及其遗产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
(3)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事件,思想文化人物,学术、思想和文化组织,思潮和文化运动,文化制度演变,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本学科方向主要的特色是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政治思潮,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文化思潮,中国近现代教育和学术转型与发展,近现代主要思想、文化、学术人物等等。近现代中国学术史、大学史、文化史、台湾地区思想文化史是本方向的特色研究领域。
(4)中国近现代宗教社会史:本方向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基督教史,其特色是由章开沅先生开创的中国教会大学史、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近年来又整合融入佛、道教史等研究力量。当前本方向主要研究对象为明清以来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主流宗教,在细致梳理各派兴衰历程和发展规律的同时,全面探究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和互融,深度解析其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和关联。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本方向主要研究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制度演变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改革,思想文化建设,外交及社会变迁等,在中共执政能力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中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特色,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本方向具有颇为丰富的资料积累和师资储备,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方向注重对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总结和讨论,有助于尽快、深刻地认识现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
大数据历史是自主增设的交叉新学科,以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师为骨干,吸纳校外学者尤其是海外学者参与教学和指导,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关教师联合培养学生。应用大数据研究人文学科是国际学术界方兴未艾的趋势,我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向“新文科”的转型发展中先行一步,以新技术、新方法支撑传统学科,以传统学科的底蕴充实与涵养新方向。本学科尤其注重发挥我校社会经济史、工业文化研究的优势,将数据分析与量化研究落到实处。
学科点下设3个研究方向:
(1)人文学科的大数据应用。通过掌握合适的计量工具,选择人文学科的相关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库,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得出规律,培养“新文科”的复合型人才。
(2)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本方向强调以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和工具,对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展开研究,鼓励研究可结合量化分析与实地调研的当代史,充实工业文化、博览会研究等新兴领域,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
(3)中国近现代政治与文化史。本方向强调在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思想、学术等传统领域展开研究时,引入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工具,培养具有理论思维的史学人才。
世界史一级学科下设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三个二级学科方向。
世界上古中古史方向研究上古和中古时期的人类发展史,特别关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总结人类历史从早期分散到逐步聚合的过程,讨论各地区多样性进展的特点与变化。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侧重于古希腊罗马史和中世纪英国史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1)古希腊罗马史;(2)欧亚古代文明;(3)中世纪英国史
世界近现代史方向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的历史,尤其关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探索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以及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揭示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特征。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侧重于欧洲近现代史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在德国史和英美等大国外交等领域有明显优势。主要研究方向:(1)欧洲近现代史;(2)德国史;(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地区国别史主要研究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尤其关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演变特点和社会发展道路,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研究方向是:亚太地区国别史、东亚区域一体化史、日本史。具体研究方向:(1)俄国史与东欧史;(2)亚太地区国别史;(3)近现代印度史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