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西南财经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评价改革牵引深化综合改革,努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增添动力和活力。
聚焦形式优化,注重总体评价。一是深化学科评价改革。不断完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经管引领、理工攀登、法文繁荣、新兴交叉“五大学科建设计划”,引导各学科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发展。以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制定《“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及奖励办法》及配套管理制度,支持不同学科特色发展。二是深化学院评价改革。突出发展性评价,推进学院目标绩效评价改革,强化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构建从自身增值度、同类可比进步度、学生和社会满意度、服务经济社会贡献度“四维评价”的机制。突出差异评价,发挥绩效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明确不同的建设任务、考核要求、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方式,在发展规划、学科评审、经费投入、招生计划、人事编制、项目安排、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三是深化团队评价改革。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两大集成创新平台,加强有组织科研。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和揭榜挂帅制,按周期对团队进行“动态调整”和“优胜劣汰”。编制重大选题指南,采取定向委托、申报评审或揭榜挂帅等形式,实行至少三年的长周期管理、动态监测,为科研团队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聚焦全面发展,完善学生评价。一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优化《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试行)》《学生表彰奖励办法》等10余项制度,设立学业奖学金、道德风尚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文体活动奖学金、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等,鼓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完善“五育并举”评价模式。挖掘红色文化长廊、校史馆、货币博物馆中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打造“红色长征在四川”虚拟仿真项目。探索“一生一方案”和“本硕衔接”贯通培养改革,设立跨学科科研训练项目和产教融合育人示范项目,联动“科研-教学-学习”专业课堂和“知行天下 读懂中国”实践课堂,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机制。打造体育与健康线上线下的课程群,修订运动与健康考核办法。出台学校全面推进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明确6个方面14项具体举措,实现美育课程全学段覆盖。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西财‘5+4+4’劳动教育体系 培养卓越财经领域的时代新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创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7个。三是数字赋能提升评价效能。依托学校数据治理与学生“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数据可视化,生成个体发展“画像”。打通教务、学工、科研等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信息孤岛”,将学生评价有机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可量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一张成绩单”等总结性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评价科学性和精准度。
聚焦成果质量,细化科研评价。一是明确成果评价导向。修订《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认定标准与奖励办法》,将思想理论、政策应用、科技创新、实践案例等成果纳入考核评价内容。考虑成果的创新性、贡献度、影响力,重点评价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方面的贡献。将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强调论文的创新水平、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二是细化成果评价标准。制订《科研与社会服务荣誉评选表彰办法(试行)》,设立评选成果、教师、团队的科研荣誉,充分发挥荣誉奖项精神引领、典型示范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学艺术、竞技竞赛类成果纳入认定范围,对课程、教材、著作、论文、课题、奖项、决策咨询报告、科普读物、文学艺术作品、竞技竞赛等成果进行等效评价。三是优化成果评价方式。设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评价委员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评价数据获取、分析、智能决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成果评价的智能化、透明化、便捷化水平。
聚焦分类激励,创新人才评价。一是实施分岗位、分学科、分层次评价。建设以教学科研型岗位为主体,科研型、教学型、专职讲师型、实践型、智库型等岗位为辅的教师岗位体系。制定差异化人才评价标准,建设由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按职业发展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二是建构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评价。形成由校院领导抽样评价、督导组重点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上课学生评价、高年级学生代表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自评与他评、评教与评学有机结合,在职称评审、人才工程评审和代表性成果评价中全面开展校外同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三是形成强贡献、强底线、强原则评价。实施《科研与社会服务超额及高质量成果绩效奖励实施细则》,依托“光华英才工程”统筹推进管理与考核机制建设,重点评价创新能力、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落实《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