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央团校创建于1948年9月,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32年12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列宁团校,与鲁迅青年学校、安吴青训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同根同源,具有红色基因、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
1985年9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命名组建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起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历任校(院)长均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兼任,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秦宜智等同志先后担任校(院)长。现任校(院)长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学校党委主持日常工作,现任党委书记为倪邦文教授。
中央团校成立后,始终肩负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优秀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参加开学和毕业典礼、接见学员和教工、发来祝词与贺信,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将中央团校改革纳入共青团中央改革大盘子统筹谋划、一体推进。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时,专门对中央团校改革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团校改革方案》,为中央团校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推动中央团校改革进入快车道。《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明确学校的根本定位是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承担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干部骨干的重要使命;明确以党和政府青年工作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建设共青团工作高端智库;明确保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牌子和招生代码,继续举办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明确打造国(境)外青年政治骨干培训交流基地。
在党中央的重视关怀下,中央团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团校姓党根本原则,立足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根本定位,服务新时代党的青少年事业和共青团工作需要,聚焦团干部教育培训主责主业,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高标准办学,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忠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努力践行传播党的理论、为党培养团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初心使命,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学校设有教育培训、教学科研、党政服务等3类二级机构。其中,教育培训部门包括轮训部、培训中心、教务部,教学科研部门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中共党史与青运史系)、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青少年工作系)、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社会工作系)、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研究生部、科研与智库工作部,党政服务部门包括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党群工作部(纪委办公室)、总务部、财务处。
学校是党培养团干部和年轻干部的阵地,以团的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以政治培训为主要内容,培养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青年、扎实苦干的青年干部骨干,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经过5年多的改革建设,学校已具备按照政治培训要求开展正规化、常态化、大规模团干部教育培训的能力,富有特色的团干部教育培训全面展开,培训规模稳步扩大,2018年至2021年累计培训学员16498人次,折合40.03万人天。
学校坚持内外结合、引育并举,大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师资规模稳步扩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既能上讲台授课,又能写学术论文、写宣传文章、写建言报告、写党的理论研究文章的中青年新秀。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授课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5人,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1人,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3人。
学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改革后,继续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名义举办研究生教育,发挥其在师资涵养、学科建设、学理支撑、国际交流等方面作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坚持走“精、特、强”内涵式发展道路,夯实学科基础,注重基本规范,突出青少年事务与共青团工作特点,着力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彰显党团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
学校现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入选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青年学等9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型硕士。学校是团中央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共建单位,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着力推动理论研究、建言咨政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厚植学术支撑。学校是中宣部批准直管的国家级“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以党和政府青年工作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等重点研究领域,致力于建设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高端智库。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重要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近年来,一批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团中央直属机关理论成果奖、经济日报社“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优秀奖及其他部委的相关奖项。学校主办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是教育部名刊名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学校重视收集、整理、保护青运史文物史料,开展青运史档案资料的编辑、研究和利用工作,加强青少年研究领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一体推进学科建设、历史研究、人才培养、展览展陈、社会教育等功能建设。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是国内权威的专业机构,馆藏丰富,档案多样,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着力建设集青年与少年儿童发展、青年组织与青年工作、少儿组织发展、国际青年发展于一体的国内专题数据库。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团中央分馆,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高,馆藏文献足,特色资源多。
学校着力打造国(境)外青年政治骨干培训交流基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承接外国政党青年干部培训任务。服务中央港澳工作需要,承担举办港澳青年骨干研修班的任务。招收少量留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发挥对地方团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负责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秘书处工作;承担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秘书处职责,推动少先队工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学校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北京市花园式单位”。校园住宿环境良好,运动场馆及体育设施完备,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单位”“中直机关绿化美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招生计划
2023年我校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共150名,具体情况详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具体招生名额以当年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
我校2023年无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等专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二、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接收推荐免试生
另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3年接收外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请相关考生密切关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所发布的通知公告。
四、报名办法
(一)报名方式及日期
我校参加全国统一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均需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日期:2022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2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报名流程:考生报名必须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并认真阅读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要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和我校研究生部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考试安排、防疫要求等事项,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二)网上确认网报信息手续
1.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或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网上确认时间由北京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北京市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报考点和我校研究生部官方网站相关通知公告。
2. 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工作人员,根据核验工作需要,按要求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等,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逾期不再补办。
3. 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 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5. 经审查后凡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打印时间另行通知。《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五、考试
(一)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二)初试日期和时间:2022年12月24日至12月25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三)初试地点:在考生所在省市招生办确定的初试地点考试。
(四)初试科目:详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五)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专业课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
(六)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另行通知。其中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时需另行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
六、录取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其中,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以上两种录取类别均须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
被录取的新生,经考生本人申请和招生单位同意后可以保留入学资格,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入学时(2023年9月1日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七、学制
我校仅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中:各学术型硕士专业的学制为三年;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的学制为二年。
八、学费、住宿费
(一)学费
按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相关文件执行,各专业均为8000元/年。
(二)住宿费
4人间(带卫生间):1200元/学年。
九、考前辅导及相关资料
(一)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辅导班;
(二)我校为考生免费提供近年专业课试题,考生可自行登陆我校研究生部网站下载;
(三)我校不提供业务课参考书。
十、其他
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政策执行。
十一、联系方式
单位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邮政编码:100089
联系电话:010-88567500
网址:https://www.zytx.org.cn/zjtx/zzjg/yjsb
电子邮箱: yjsc@cyu.edu.cn
研究生招生联系部门及联系人:研究生部 刘老师 王老师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