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专业介绍
070300化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70300
专业名称:化学
学制: 三年
所授学位:理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结合深圳市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规划,加强在本专业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具备产学研项目研发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方向
(1)有机合成化学
主要包括:绿色的催化有机合成;不对称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有机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基于主族元素的非金属碳氢键活化;有机光电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应用生物化学
主要包括:通过设计合成有机/无机药物以及功能纳米制剂,用于人类重大疾病精准诊断与治疗、生物分子探针、农药开发等领域。同时采用光谱学、化学动力学、模拟计算等手段研究化学分子与生命大分子相互作用。
(3)功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主要包括: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高分子功能表界面设计与性能调控;高性能纤维的功能化及工程化;高分子材料基因技术研究;高性能韧性凝胶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等方向。
(4)新能源材料化学:
主要包括:锂/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以及液流电池等新型能源关键材料研发及储能机理研究,以实现高效清洁电能源的制备转化和储存为目的,采用先进纳米材料制备工艺如分子组装纳米阵列的构建、静电纺丝技术,重点解决高效新型催化剂和电解质研制及其工业放大等问题。
(5)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学
主要包括: 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形态分析及毒理学研究;高关注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污染控制的化学、生物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问题。
(6)食品化学
主要包括:通过化学、物理和材料工程等的手段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作用、安全特性以及各种食品组分在生产、加工和保藏期间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属性的影响。
三、导师队伍
本学科导师共有61人,教授18人(其中院士1人,特聘教授3人),副教授21人,讲师22人。师资力量强,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深圳市重大技术攻关计划等项目。主要导师介绍如下:
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荣休伟伦化学讲座教授和物理荣誉讲座教授。1982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专业毕业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朱鹏年教授。198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至1989年。1989-1992年在德国BASF公司:先为洪堡基金会Fellow,在Dieter Horn博士的指导下同Wolfgang Schrof博士合作一年;后获永久雇用,任固体和高分子物理部、分散体系组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1992年辞去BASF永久职位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历任英制讲师 (Lecturer)、教授 (Reader, 1996;越过高级讲师一级)、化学讲座教授 (Professor of Chemistry, 1999)和伟伦化学讲座教授 (2010)。1995年受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并与1996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在母校建立了其第二个实验室。鉴于其对深入理解高分子溶液中链的构象、动力学和相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奇教授分别于1999和2003年获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Fellow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坚: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2001年当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材;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仿生材料)获得者;2000-200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科研/财务/院地合作等);1998-2005年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2013年纤维改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2005年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兼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专项组组长;2006-2010年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2011-2015年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 863计划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国家973计划碳纤维项目首席专家;2009-2015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何传新:特聘教授,博导,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0英国皇家化学会《J. Mater. Chem. A》新锐科学家,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2010年7月份入职深圳大学,2012年获得副教授,2018年获得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材料、合成化学、电化学和催化化学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于纤维材料结构发展了系列提升电催化材料有效界面的方法;通过双重限域等方法实现界面原子的有效调控,获得界面金属活性中心多尺度构筑;将微观界面调控应用于宏观器件组装,理解其构效关系,为发展真实工况条件下的电催化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指导。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47篇属于中科院大类1区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5的论文10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27篇;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3项,授权29项;申请美国专利5项,授权3项;实现专利转化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或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和3项面上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和5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评审专家、众多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周学昌: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深圳大学荔园优青。 200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高分子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5-2010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2010 年 8 月至 2014 年 1 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2014年3月起,作为副教授受聘于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9 年 12 月起任教授。研究背景和兴趣主要包括韧性凝胶、液态金属、柔性电子等。近期在高分子抗结冰材料与界面、液态金属表界面的性能调控与应用、环境友好型可降解可回收柔性电子等方向取得系列研究进展。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深圳市项目 4 项,深圳市孔雀计划启动项目 1 项,深圳大学新进青年教师启动项目 1 项。指导课题组的副研究员 / 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广东省粤深联合基金 1 项,深圳市基金 1 项、博士后启动项目 2 项。迄今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包括: 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 Adv. Funct. Mater. 、 Mater. Horiz. 、 Nat. Commun. 、 Adv. Sci. 、 Small 、 J. Mater. Chem. A/B/C 、 Anal. Chem.、 Nanoscale 、 Macromolecules 、 Macromol. Rapid Commun. 、 langmuir 、 ChemPhysChem 、 J. Phys. Chem. B 等期刊论文;论文被引用 3000 余次, H 因子为 30;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ESI热点论文1篇;申请 3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 10 项已授权);研究成果被英国皇家化学会的 Chemistry World 、 Nature 出版集团的 NPG Asia Materials 、 MaterialsViews China 、 ChemistryViews 等期刊媒体报道。
四、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设置:量子化学、化学软件及应用、应用电化学、高等物理化学、高等生物化学、纳米材料学、材料合成化学、专业英语等。
五、教学资源
本院拥有小角X-散射仪、X-射线衍射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400M)、扫描电子显微等价值一亿余元的仪器设备,建有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新型锂离子电池与介孔正极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环境化学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圳市类石墨烯复合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程实验室,这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均对研究生开放。
本院与比亚迪、雄韬等国际著名公司均有良好的合作,可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此外,为大力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提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能够掌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我院已于2019年设立学术交流基金:3-5万/人,定期选拔外语水平高、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赴海外合作高校(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进行中长期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
近5年,为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学院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245人次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过去一年来,学院邀请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孙学良院士,中国科学院彭孝军院士,中国科学院柴之芳院士,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等在内的中外教授、学者到访,就各自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学院师生互动探讨,反响良好。
六、奖助体系
奖助学金主要包括:1、由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构成的学校奖励体系;2、由腾讯创始人创新奖、“鹏城”社会奖学金构成的社会奖学金;3、国家奖学金;4、另外每位研究生还可获得导师设立的助教金。按照我校奖助政策体系,以全日制学习方式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6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10万元。
七、培养特色
采用教学与科研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主动地、广泛地吸收知识和进行创新性研究,注重将导师的科研方法、科研技巧、科研经验传授给研究生,通过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可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介入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同时向研究生开放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验技能。
八、以往生源情况
近5年来,化学专业共录取了120余名学生,有华南农业大学、江苏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咨询电话:0755-26534421 咨询邮箱:zy2696@szu.edu.cn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