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21年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夏令营方案
【基本情况】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型人才;聚焦学科领域中的前沿性、现实性重大问题,强化国际合作,产出学术精品;成为国内持续领先、国际同行认可的知名心理学教学、研究和智库机构。
学科积淀底蕴深厚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立于1951年。1979 年成立心理学系,是新中国成立的第2个心理学系,2008年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基础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上海市一流学科,是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人文社科(心理学)基地依托单位。拥有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门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近两次教育部学科评估(2012、2016)中,心理学科稳居全国前列。
学科方向特色鲜明
学科设置横向交叉,纵向贯通。注重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4个二级学科的横向交叉;注重“脑生理研究-行为学研究-应用研究”三层面的纵向贯通。在空间知觉整合、社会互动的脑机制、记忆的神经机制、儿童社会化发展、风险决策等 5个特色主题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发表在 Nat Commun、 Nat Hum Behav、 Sci Adv、 PNAS、 eLife、J Neurosci、 Cereb Cortex、 Child Dev和《心理学报》等高水平期刊上。2016年—202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1项,各类科研项目228项,总经费8150万元。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培养“厚基础、强交叉、宽视野、担使命”的优秀心理学家和专业领域杰出人才,具有“心理+交叉学科”创新意识,能够在脑科学、认知科学、智能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等领域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研究。
年均招收100名本科生,73名学术型硕士生,115名专业型硕士生(含非全日制)和30名博士研究生。 52%硕士生为免试直升, 62%硕士生和 75%博士生的本科(或硕士)毕业院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良好。
培养了一批中国心理学领军人物(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游旭群、周晓林、赵国祥等)和世界著名高校杰出学者(美国宾州大学陈欣银、北卡大学顾泓彬等)。
学科影响声誉斐然
五虎将(张耀翔、萧孝嵘、谢循初、胡寄南、左任侠)对建国后中国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出版了一批经典教材(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产出了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成果,被 Science网站和 Nature专题报道;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军队特殊人才训练,长江经济带心理学科共建);承办的《心理科学》《大众心理学》具有广泛影响力。
一、基础心理学专业简介(学术学位)
心理学系的悠久历史中,培养了众多基础与应用心理学高级人才,为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系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可授予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目前,心理学系师资力量雄厚,专业人员结构合理,拥有5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紫江青年学者、1名明园晨晖学者、1名讲师以及4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上海市扬帆计划人才项目1人。心理系教师领衔2个国家教学团队(理科基地、实验心理学)以及2门国家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1个心理学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目前,依托“双一流”建设,搭建“脑-认知-行为”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包括实验心理学实验室、近红外成像实验室、脑电记录与分析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等。
近年来,心理学系注重提升科研实力。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情绪心理学、优秀人才心理学、社会应激和抑郁症等,其中内隐学习、社会情绪、超扫描研究、临床情绪影像等领域的研究突出,有多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心理学领域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如PNAS,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Hippocampus等,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近5年来,本系教师在SCI/SSCI期刊以及心理学报上发表论文超过30篇,CSSCI论文近百篇。另外,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教材、教学用书等数十部。在科研项目方面,心理学系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项企事业委托项目。
二、认知神经科学专业简介(学术学位)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目的是阐明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和思维以及智能和意识等在内的各种认知活动的脑内过程和神经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融合了多种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及自动化控制等。本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分布在多个方向,主要从事高级认知功能、学习记忆、感知觉、语言和发展、社会认知、医学图像和计算生物信息学、神经回路功能、精神疾病、认知神经影像等多交叉科学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目前有11位全职教师/科研人员,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紫江青年学者3人、明园晨晖学者2人。研究所设有下列研究室:灵长类高级认知功能神经生理研究室、分子认知研究室、动机与情绪研究室、视觉认知与虚拟现实研究室、语言与发展研究室、社会认知实验室、认知神经影像研究室、大脑医学图像分析和计算生物信息研究室。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近年来的代表性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著名学术杂志, 包括: Nature Human Behavior (2019),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PNAS (2015, 2013), Cereb Cortex (2018, 2016), Current Biology (2015, 2008), Human Brain Mapping (2015),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9, 2018, 2016, 2013),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5, 2014, 2013), Cortex (2013), Neuron (2008)。
三、应用心理专业简介(专业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是2010年申报并被批准的第一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首次招生。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该专业越来越得到考生关注,历年来招生人数逐步增加,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
MAP中心有12位教授、20位副教授,以及4位讲师,其中35位老师拥有博士学位,他们在教育部、全国和本市的临床心理咨询的相关协会、专业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角色,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都具有影响力。此外,中心还拥有一批校外导师,都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并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业界的知名专家。导师队伍的详细介绍可见:http://www.psymap.ecnu.edu.cn/27160/list.htm
在课程培养上,实施理论性与实践性集一体的课程体系。我校MAP逐步以高标准建立了多层次实习实践基地,其中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向的实习基地包括管理咨询公司、实体企业、职业学校等。其中管理咨询公司包括了国际领军企业睿智咨询(DDI)、怡安翰威特等以及国内知名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例如,中智、诺姆四达、北森;实体企业多为人力资源系统和实习生培训培养比较规范且企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较大的企业,例如,盟博广告、携程、旭辉地产、中国人寿等企业。这些实践基地为工业与组织方向实践能力培养的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校内课程与实践工作实现对接,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实际工作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实习基地包括上海市的医院、法院、高校、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例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建平中学等各区县中小学、南嘉心理咨询中心等。这些实习基地覆盖了当前心理咨询行业主要服务的单位,为临床与咨询方向的同学提供了全方位的实践和临床见习机会。
【活动主题与目的】
以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为契机,扩大我院学科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影响力,吸引优秀大学生来我院继续深造,提高我院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校际交流,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与培养质量、学科水平、专业特色相联系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申请资格】
1. 我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本科2018级(2022年6月毕业)有志攻读研究生的优秀在校大学生;
2. 热爱心理学,有志于从事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应用心理等领域的工作,有较强的研究潜力;
3. 所属院校为一流高校,或所在专业为一流学科高校;
4. 专业为心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或其他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的2022年应届毕业生;
5. 本科前三年学习成绩在同专业同届学生中排名在前20%, 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者优先;
6. 英语水平良好(全国大学英语六级460分以上,或托福80分以上,或雅思5.5分以上),英语听说读写流利。
7. 须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科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或在全国重大竞赛中获奖优先考虑。
【营员名额】
共60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个班:
学术学位(基础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招收30人,含校内5人;
专业学位(应用心理)招收30人,含校内5人。
【申请材料】
1.《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报名信息表》(报名系统中下载);
2. 本科成绩单1份(前5学期),加盖学校教务处或院系公章;
3. 两封专业任课教师推荐信,需要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推荐;
4. 其他证明材料:含英语等级证书、科研经历的相关证明,如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立项书、专利发明、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
5. 个人陈述:提交3000字以内的个人自述一份,包括进入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应用心理专业研习的优势、未来发展计划,并阐述自己对心理学的了解和希望研究的主要问题;
6. 个人自述视频:提供一段5分钟视频,须为MP4格式且小于100MB,内容至少包含自我介绍、对报考专业的了解和希望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申请及选拔】
1.申请参加我校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学生需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考生服务系统(https://yjszs-ss.ecnu.edu.cn)中进行网上报名,完整填写各项信息。同时,将申请材料1及申请材料2-5汇总,分别生成为两个PDF文件上传至考生服务系统。另请将申请材料6发至邮箱:ecnupsy_summer@163.com,邮件名及视频名为:暑期夏令营申请材料+姓名+申请专业。网上报名截止时间为6月20日。
2.网上报名后,请申请人将纸质版申请材料以顺丰快递寄至我院。邮寄材料请装入A4大信封,信封正面标注:暑期夏令营申请材料+申请专业+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俊秀楼202),邮编200062。纸质材料邮寄(寄达我校)截止时间为6月25日。
3.我院会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择优选定营员。选拔结果将会在7月1日以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相关学生,申请人也可在考生服务系统中查看选拔结果。
4.联系方式:
学术学位(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郭老师,电子邮箱:qguo@psy.ecnu.edu.cn
专业学位(MAP应用心理):陆老师,电子邮箱:tlu@psy.ecnu.edu.cn
心理学院暑期夏令营QQ群:962355140,有意向申请的考生可加入此群,我院会在群内更新夏令营相关信息。
5.关于夏令营各项事宜,如有变化,将会及时公告,敬请关注我院网站http://psy.ecnu.edu.cn及微信公众号。
【营员考核】
1. 今年我院将安排在线面试环节,使用的平台待后续通知。面试包括综合考核和外语口语听力两部分,满分100分。综合考核占70分,考察考生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口试)。外语口语听力测试占30分,包括能听懂外语问题,能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用外语阐述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2. 面试结果优秀的大学生将被评为优秀营员,并发放“优秀营员”证书。
优秀营员如果获得所在本科学校推免资格,且2021年9月申请推免至我院的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或应用心理专业,并达到我校推免接收条件的,可向我校申请推免(不再另外复试),夏令营考核成绩如进入推免综合排序名单,可拟录取为我校2022级研究生。
3. 我院后续将对优秀营员所提交的其他推免补充材料(如本科成绩单原件等)进行复核。在任何阶段,如发现其身体健康不符规定、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符合录取标准的,或发现其申请材料不真实、不准确,或有弄虚作假、违纪作弊等行为的,将取消优秀营员的拟录取资格,一切后果自负。
【夏令营日程安排】
第一天
09:00 开营典礼
10:00 导师介绍相关研究方向-1(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组同时进行)
13:00 导师介绍相关研究方向-2 (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组同时进行)
16:00 云参观实验室
第二天
09:00 导师介绍相关研究方向-3(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组同时进行)
13:00 教师与营员分组交流(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组同时进行)
第三天
09:00 考核与面试(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组同时进行)
13:00 考核与面试(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组同时进行)
16:00 闭营仪式
注:夏令营活动日程为初步安排,具体日程以届时公告为准。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