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要加大科学普及,让社会认识到这些学科的重要性,改变人们对于这些冷门学科的看法,让冷门学科人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使其拥有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价值相适应的社会地位。
随着夏季的脚步渐近,高考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除了寻找考前成绩能否再有突破的秘诀,考生和家长思考的另一问题是专业的选择。
在厚厚的一本专业目录中,有一些学科专业深受学生家长青睐,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还有一些则颇受冷落,选择报考之人寥寥无几,自然就成了冷门专业。但是,这些冷门专业真的就如此不受欢迎?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科受到冷遇?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所谓的冷门学科?一直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以他所从事的学科为出发点,为我们道出了他的理解和思考。
学科冷门不代表其不重要
《中国科学报》:据了解,您所从事的古生物学专业报考之人并不是很多,可以说是一门“冷门学科”。对此,您如何看待?
王训练: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古生物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古生物学既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地质学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众所周知,地质学科本身与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当前,在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大的现状下,发展地质学对于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很重要。
古生物学虽然可以算作一门冷门学科,但在服务地质学、地球科学等方面,它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选择从事该门学科研究的人员不多,就忽视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科学报》:您能具体说明一下,古生物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王训练:古生物学的相关研究,首先能够揭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指导人们科学地辨识地质时期、生命演化过程。除此之外,它还能够为地球历史研究及其它地质学分支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格架。一个科学合理的时间与空间格架,对于地质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古生物学,地质学就会失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判定依据,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古生物学可以被看做是地质学奠基性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它与地球科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正如之前所说,目前我国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大,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此国情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地球科学,而与之具有直接关联的古生物学自然也应得到相应关注,并提高其研究水平。
冷门学科需要社会认可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之所以会出现如古生物学这样的冷门学科,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训练:在我看来,古生物学之所以成为冷门学科,并不是因为考生对于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恰恰相反,诸如古生物学、考古学这类的冷门学科,其实非常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恐龙就属于古生物学研究范围,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兴趣点所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古生物学依然成为冷门学科。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很多地矿部门将其当做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在地质制图中忽略了古生物研究。比如在地质行业中,地质构造专业和古生物专业在实质上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它们只是属于不同的分支学科。但尽管如此,一名学习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所受重视的程度,却远远不及前者。古生物学的这种被淡化、被漠视的现象,是导致其成为冷门专业的重要原因。在地质制图中弱化古生物学研究,已经导致地质制图研究水平的下降。
《中国科学报》:您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您所提到的“被漠视”和“被淡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训练:所谓漠视和淡化,实际上就是指在社会层面上对于这门学科的不看重和不认可。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待遇问题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选择中,就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古生物学专业就成为了一个“不温不火”的存在。每年都会有学生报考,但每年的研究生数量都不多。更重要的是,很多报考古生物专业的学生,不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对该专业未来前途的认可,而仅仅是因为自身分数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古生物学毕业的学生工作时收入不高,考虑到未来发展,很多人对这样的专业便敬而远之了,这就很难凝聚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当然,我也能理解学生们的顾虑,毕竟维持基本的温饱、养家糊口,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实却很让他们备受打击。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远远不止出现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其他很多冷门学科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这些冷门学科中,很多都是国家特别需要的。比如考古学研究,在我国这样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事考古的工作和研究,往往意味着要甘受清贫。这种情况下,除非对此非常热爱,否则,还有谁愿意主动为这门学科的建设献身呢?
给予冷门学科应有的尊重
《中国科学报》:那么在您看来,对于像古生物学这样的虽是冷门,却无比重要的学科,社会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它?
王训练:很多人都知道,地质学工作者需要长年累月地奔波在野外,甚至是春节都要在野外进行观测。我们的工作固然辛苦,但这也是我们的天职。既然选择了这样的工作,就应该义无反顾地献身其中。然而,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个人意愿,一个人也完全可以选择不做如此辛苦的工作。但在国家层面,就应该考虑给予地质学研究相应的保障。
事实上,在新中国建设的早期,国家对于从事冷门学科和艰苦行业研究工作的人才是有优惠保障的。如今很多此前的保障都慢慢减少了,相信在这背后是有着相关部门的通盘考虑的,但在我看来,我们至少不应该让人觉得“谁学了这些专业,谁就变成了‘倒霉蛋’,只能一生清贫”。对于那些因为兴趣和志向主动进入冷门学科的人,社会应该予以认可甚至嘉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指出要“做好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作为基础性学科,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冷门学科同样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对于基础性研究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须知,中国是一个大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不能过分依赖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学科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都要认真思考,努力提高。
总之,面对当前冷门学科的整体现状,国家应该主动平衡学科框架,社会也应该给予冷门学科及其人才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中国科学报》:您提到了目前古生物学人才队伍稍显不足。那么,您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该如何做哪些具体工作?
王训练:冷门学科的队伍不一定要片面地追求规模,但是一定要保持稳定数量的研究队伍,毕竟没有人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对冷门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
在我看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好学科构架,国家必须重视冷门专业的整体学科建设。依然以古生物学研究为例,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强的,然而一旦出现后继队伍人才的匮乏,目前这种研究态势就很难再维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诸如考古学、古生物学这样的冷门学科,其生产物往往是以公益产品的形式存在。既然如此,社会就有义务为此而“买单”。换言之,对于某个社会个体而言,是否学习古生物学并不重要,但是如果社会整体缺少了古生物学研究,其影响却是巨大的。既然社会需要这样的冷门学科,就应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应该认可该学科研究人员所做的工作。
正因为如此,在平衡学科框架的同时,国家应格外重视这些冷门学科学生在毕业后的待遇,并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大科学普及,让社会认识到这些学科的重要性,改变人们对于这些冷门学科的看法,让冷门学科人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使其拥有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价值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冷门学科的吸引力,避免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