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着力破解教育热点难点 倾情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编者按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采访,就进一步推动解决入园难、择校热、高考改革以及校园欺凌、毒跑道等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陈宝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主要内容,并围绕这些教育热点问题,介绍背景和现状,回溯重要政策举措和重大进展,探究下一步行动计划和目标,同时刊登部分两会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
“二孩时代”入园难如何化解
【部长同期声】
我们特别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公办园全国只有8.6万多所,民办园有15万多所。我们现在入园的儿童,近2/3到民办幼儿园入园。而民办幼儿园,老百姓反映的,一个是收费高,还有一个,教育质量不稳定,不是不高,是不稳定。
不均衡,良莠不齐。公办这一块我们想的是支持动员一些公办单位,新建一批幼儿园,改扩建一批幼儿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继续支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但是发展的方向是走普惠的道路。所谓走普惠的道路就是面向大众,收费合适,质量合格。政府会给它一定的扶持。
发展学前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师资的缺乏。现在在园的孩子是4500万左右,专任教师只有240万左右,这是严重短缺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同时,还需要搞一些购买服务,利用这样一些办法,把幼儿园的教师问题、保育员问题、保健员问题解决好。
估计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我们的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将达到85%。达到85%是什么概念?达到85%就是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2016年达到的77.4%,就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了,那个水平是73%。做到这样一个成绩,也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很不容易。但我们还是想用洪荒之力来解决这个孩子父母亲、爷爷奶奶高度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
【背景和现状】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入园难仍然是学前教育的突出矛盾。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程度比较低,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入园难问题更加凸显。数据显示,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2019年学前教育阶段将新增适龄幼儿600万左右,入园难成了一个迫在眉睫、无法回避的问题。
入园难主要表现:(1)入公办园难。当前,“公办民办并举”格局并未形成,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入园难,入公办园尤其难。(2)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入园率还比较低,普遍在50%以下。(3)公办园缺编少钱。全国大多数省、区、市没有出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财政对于企事业单位办园、城市和农村集体办园等各类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支持力度普遍还不够。(4)对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民办园有的缺少政府资助和监管,低质运转,有的高收费让普通老百姓难以进入。(5)亟待提高质量。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力量单薄,造成学前教育质量仍然偏低,“小学化”倾向依旧严重。
政策回顾
2010年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出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连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中央财政积极推进八大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各地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民生工程予以保障,制定规划、加大投入,纷纷出台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重大进展
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从2009年的2658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4051万人,2016年达4413.9万人。
截至2015年,幼儿园数量达22.37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4.64万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提前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发展目标。
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围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民办学前教育分类注册”等内容展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016年9月,中央财政下达2016年相关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927亿元,其中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149亿元。
下一步行动计划
2017年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毛入园率将在2020年达到85%。
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以区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及后续行动。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
加快补充紧缺教师。推动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动态补充机制,着力补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有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幼儿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当地第三期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建议国家在学前教育未来三年行动计划中,对财政性经费投入的结构与性质加以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建苹:国家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同时,应通过政策倾斜、资金转移支付等方式关注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促其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的公共性是最强的,但目前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比较弱。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抓好娃娃的教育。对于年轻人而言,在他们个人分担的子女教育成本中,学前教育的占比非常高,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费用还高的情况屡见不鲜。各级政府应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应向学前教育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要重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师资问题。学前教育教师一是缺、二是弱。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教师缺口必将进一步扩大。建议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在职培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择校热”高烧不退怎么治理
【部长同期声】
(解决择校热)突破口就是“多校划片”,就是说先从现有资源均衡分配着手,解决机会公平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均衡上下功夫。要均衡配置资源,建设标准化学校,抓住三个重点,一个重点叫作师资流动,就是校长、老师流动起来,它能分阶段带来相对公平。还有一个就是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办学能力比较强的学校联合一些其他学校,以强带弱。第三个叫作学区化管理,主要是把初中和小学这两块综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来管理。只要这项改革推进下去,它(指“学区房热”)就会降下来,因为它是(择校热的)副产品。
【背景和现状】
1986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初中实行“就近入学”制度。但是随着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择校现象开始出现。在不需要“以分择校”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初,“以钱择校”的暗箱操作便开始萌芽、发展。一些重点学校开始招收择校生和收取择校费。加之,20世纪90年代后期确立了学校转制制度和捐资助学制度,择校问题逐渐演变为政策问题,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普遍关注。
择校实际上是择师、择优质教育资源。当老百姓的生活进入小康,生计已不是问题,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上好学”就成为心头大事。择校热近年来在各地愈演愈烈,就是这一期盼的反映。
目前,一些地方推出单校划片、多校划片的做法,取得实效。单校划片是指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
多校划片是指一个片区对应多所学校,将热点小学、初中相对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招生时通过随机派位的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政策回顾
2012年初,教育部出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2014年起,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等,并找到了解决“择校热”的突破口——“多校划片”。
2014年,教育部要求,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
2015年,教育部规定,全国各城市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广热点小学、初中“多校划片”。
2016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
2017年,教育部提出,全国各区(县)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5%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重大进展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824个县(市、区)通过督导评估,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占全国总数的62.4%。
4年来,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累计投入2.73万亿元,其中县本级资金1.6万亿元,占总投入的58.7%。其间,全国共新补充教师130万人,交流教师校长185万人。
2014年,各地择校热降温明显。比如北京,2016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4.50%、初中达90.68%,每所公办初中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不低于30%。
下一步行动计划
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
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
均衡配置资源。
开展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
【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少家长为择校而加入“学区房”的争抢,重点小学与相邻的普通小学教育资源差别大,划一条学区线,普通小学学区内的学生就无法进入重点小学就读。老百姓在同一个城区享受公平教育资源,是天生权利。建议调配小学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泓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天价“学区房”问题,是教育、房地产两大因素叠加导致的。除从教育方面着手,还要推动房地产回归民生属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建议把平衡农村教育资源与脱贫工程结合起来。让一些有抱负的年轻人到农村、边远地区去教书,给其优于在城市工作的待遇。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择校热更多发生在低幼年级家长中。如果是我,我不这么做。我会把更多的精力,包括家庭的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上。这里头包括带孩子做各种活动,开拓他的兴趣,这里还有保护他的兴趣,比如带孩子去远足,做一些户外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意志。另外,要把蛋糕做大,除了做大之外,我们还应该做出各种口味的蛋糕,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公办的教育应该不断地推进公共教育资源的标准化配置,而民办教育更多地向社会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我相信如果我们把蛋糕不断做大并做出各种口味的蛋糕,择校问题就会逐步得到缓解,我们的教育就会逐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高考改革“突破口”从何入手
【部长同期声】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慎重地来考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颠覆性的危机,就会影响一代学生一生的命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在上海市、浙江省进行试点,教育部也是紧密追踪的,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两个地方。两年下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是带动高中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带动了高中的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和高考相关的这一套系统,整个都得改,它带动了高中的改革。二是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三是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子。目前,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但上海和浙江这两个省市今年就要落地,然后就可以全面推广了。总体来看推进得很顺利。我们要在这两个省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决战决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把2017年的高考搞好。
今年的高考会有许多新亮点,第一,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第二,今年面上的高考招生改革要做到这么几点:一个就是确保安全,确保考试过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这两大安全非常重要。另外,今年我们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我们想经过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能够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终生学习的“立交桥”,把它搭建起来。
当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因为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大体上三年一个周期。这就是我们今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今年高考的一些想法,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但是效果的显现是突发式的。
【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拔人才为目标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推进。
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通过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科学选拔人才,引导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社会长期关注的高考“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问题,这些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比如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等。其中,“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成效显著。为巩固“协作计划”实施效果,考虑到一些报名人数上升、录取率低的省份办学容量不足,教育部又将一部分计划(简称“调控计划”)作为增量安排给录取率高、生源下降、办学容量大的省份,“协作计划”和“调控计划”的实施成效十分显著,各省份之间的录取率差距逐年缩小。
高考改革作为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改革,会直接引发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系统化、深层次变革。高考评价指挥棒将打破“唯分数论”的弊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对学生进行录取。
政策回顾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高考改革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017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密切跟踪指导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上海市、浙江省要细化完善录取方案,确保改革措施平稳落地。
重大进展
一些省(区、市)提出合并或取消录取批次。
英语考试改为一年两考
在招生录取上,普通高校将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高职院校将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高考“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所谓“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回答“为什么考”。“四层”,即通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考什么”。“四翼”,即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
下一步行动计划
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
确保2017年上海、浙江探索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顺利实施,指导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制定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力争经过三五年时间,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高考改革要稳妥慎重推进。今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就要“落地”了,相关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2020年左右,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都要“落地”。各省份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一定要谨慎。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高考改革不仅是考试科目的变化,而且是整个教学理念的变化。核心还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教学制度、学科各方面的有机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当前高考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公平,同时也兼顾科学性。未来的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教育,而是会更加注重综合评价。要看考试成绩,但更多的是依据孩子在所有学段的表现做出评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适应发展,大学也在深化改革,分层分类非常明显。不同层次、类型的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不一,考核的模式方式也应不同。过去那种一张试卷决定每个学生上哪儿的状况,可能就不适合了。
“校园欺凌”频发生怎样防范
【部长同期声】
要通过解决机制问题防治校园欺凌。机制无非就是两块,校内和校外。校内我们叫做校园安全防范机制。第一,得有人管这个事;第二,得有制度落实责任。责任落实在专管的人和班主任。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哪个环节的人负责,进行责任追究。第二个机制是围墙以外的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机制,这个综合治理机制就是公安机关、社区的一些相关单位联合干,综治办八个部委要联合来治理。
教育部和质监局联合,现在正在制定跑道的塑胶质量标准,住建部正在研究制定建设标准,这两个标准基本成型了,很快就要出台。其他涉及装修,像教学设施这些,我们都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
【背景和现状】
关于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园里所遭受到的主要来自于同学的身体、语言、安全、心理上的威胁与伤害。一般而言,校园欺凌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近年来还出现了网络欺凌这种新形式。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影响学生的大脑发育、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对学生的负面伤害甚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在校园欺凌中,欺凌者经常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未成年欺凌者一般是批评教育,没有严格的法律来规范这些欺凌者。由于“校园欺凌”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概念的缺失和认识的不足往往导致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后,由于没有法律依据而只能简单处理。学校、教师、家长常常在事件原因、责任认定、责任分担问题上纠缠不清,被欺凌方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与此同时,教育部在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措施、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切实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关于“毒跑道”:
塑胶场地在我国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具有平整度好、抗压强度高、硬度弹性适当、物理性能稳定的特性,塑胶跑道非常受欢迎。塑胶跑道分为聚氨酯类、预制型橡胶卷材和水性塑胶。聚氨酯类是目前市场占有量最大的传统型材料,也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有毒跑道的主角。
塑胶跑道材料中对人体或环境可能产生危害的化合物一旦超标,将会导致人产生头昏、呕吐、昏厥,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致癌。调查发现,塑胶跑道标准滞后、学校操场建设招投标存在暗箱操作和唯低价是取、低价中标带来违规施工和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质量监管形同虚设是“毒跑道”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重大进展
防范校园欺凌
2016年4月,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提出要对全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以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
2016年11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2016年12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以往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易忽略、不敏感、难处理领域,提出了预防应对的具体指导和要求。
整治毒跑道
2016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合成材料面层跑道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消除塑胶跑道使用中的隐患。
湖南、上海、江苏等地明确了各地塑胶操场施工标准,加强塑胶操场建设监管。
目前,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工作已经完成,并形成了第三次修订建议稿。
下一步行动计划
各地着力落实好即将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完善学校安全制度机制。
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研究起草《学校安全条例》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意见,把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和供教师与家长使用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预防指导手册》,帮助各地开展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
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完善,明确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认定标准、预防措施、应对主体及追责机制等,制定相应的保护处分措施。
【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我希望对8种严重犯罪——“杀人、爆炸、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纵火、投毒”,考虑将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降低到12-14岁,并且对于从轻、减轻或免除情节要严格限制,以真正树立起此年龄段人员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修订《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校园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事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构建,除了学习成绩,还应将日常表现、道德素养等综合因素纳入考评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对学校的考评机制,严格考查法治教育效果,对法治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产生违法行为的,在绩效考核中应当实行一票否决制。从教育、监管、考核等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常态化的法制教育和师德教育,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并将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将道德品质存有问题的教师及时清除出教师队伍。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