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一.中文系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有“文学”科目,而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中国文学门于是成立。1919年改称国文系,下设语言文字、文学、整理国故三科,初步形成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基本格局。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
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这也就继承传统的文学、语言、古文献三足鼎立局面。
目前北大中文系共设有4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全系现共有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有11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二.师资力量
中文系现共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师94人。教师中有教授48人,副教授38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7人;另外,教师中有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7人。
中文系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共设有9个教研室、1个研究所、1个语言学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还有13个虚体研究机构。在首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1986年-1988年),中文系有5个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在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2001年-2002年),中文系有6个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07年,以北大中文系为主体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百年学术,薪火相传。从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门”开始,北大中文系名师辈出,林纾、严复、陈独秀、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马叙伦、黄侃、钱玄同、沈兼士、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孙楷第、罗常培、游国恩、杨晦、王力、冯沅君、俞平伯、废名、唐兰、魏建功、沈从文、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杨伯峻、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焮、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等众多名家任教于此,他们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学术理想,为学科建设、学术传承、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中文系还出现了“全国师德标兵”孟二冬这样的先进典型。今天,每一个在北大中文系求学的学子,不仅可以浸润陶冶于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积淀,更可真切地感受诸多当代名师和一大批有为中青年学者的个性风采,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滋养。
三.资源优势
1.师资力量
教师整体水平在全国中文学科处领先地位
教授和博士导师数量位居北京大学文科院系之首
坚持国家级教学名师、资深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传统
邀请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外境外学者前来讲学
2.教学科研
北大中文系是教育部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必修、选修等各类课程达200门以上,数量居全国中文学科之首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北京市级特色专业,中文系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自1987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优秀成果奖10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
3.管理服务
每年均有赴耶鲁大学、东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外名校和港台著名高校交流的机会
每年60%以上的学生获批科研基金资助,教师一对一指导完成科研项目
学生赴西安、敦煌、武当山等全国各地,进行民俗采风、方言调查与考古实习
各类文学社团、校园文学刊物蜚声燕园,在全国高校有深度影响
4.能力塑造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
具备坚实的文史基础和文化素养
具有过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保有优秀的文学审美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宽阔的视野和不断获取新知的能力。
四.毕业前景
就业领域:国家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高校、军队、外企、金融机构等。近两年就业率在98%到100%之间。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