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发布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报告称,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附:
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
二是在国内评估和国际认证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推出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无论是全口径高等教育质量的“五个度”质量维度,还是工程教育质量的“三个面向”,或者新建院校“三基本、两突出”,都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借鉴国际教育质量评价先进经验,建立了自己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新标准新体系。
三是强调国际可比性,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国际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质量强调国际完全实质等效,尤其突出了国际工程联盟组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成果导向(OBE)、质量持续改进(CQI),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组织来华考察专家的高度认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五个度”标准,也具有国际通用性和普适性,是中国质量标准领域的新探索,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新贡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等国际组织与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是强调全面客观,全方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与自省。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展现我们充分的教育自信,同样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展示我们冷静的教育自省,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精准发力提供重要依据。我们用8个字来概括研制发布系列质量报告的目的和意图,就是“存史、资政、预警、导研”。
三、系列质量报告的重要结论
(一)历史纵切面: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一是绝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例。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1.7万;改革开发的1978年:86.7万;刚刚过去的2015年:3700万,与新中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二是相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0.26%;改革开放的1978年:1.55%;刚刚过去的2015年: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建国后首次统计的1952年: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4545亿元人民币;2015年:67万亿元人民币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000倍,成为世界上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
四是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占106家。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8400多万。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中国高等教育接近1亿人才和智力的贡献和支撑,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贡献。
(二)时代横切面:“做大”的基础上开始“做强”,“五个度”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面貌
一看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数量充足、类型多样。
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二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扭转了以往“千校一面”的状况,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祝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围绕“怎么去培养人”,校企合作、行业协作的一套“组合拳”取得明显进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三看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四看质量保障有效度: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等学校全面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制度,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
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院校评估确立的“五个度”质量标准,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积极评价;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程序、方法、结论等被认为与“华盛顿协议”高度一致,认证专家工作水平专业一流。
中国评估首次走出国门,实现历史性突破。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正式邀请,2015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分批赴俄评估。本轮赴俄评估开拓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和质量也日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将赴中国以教育部评估中心评估专家的身份,参加评估中心组织的对中国高校的评估。
五看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质量的“客户评价”口碑较高。
各类高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生活环境等整体提升幅度较大,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加大人员、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学生的在校学习体验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较高。相关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全国高校的学生院校满意度分值为4.09(5分制)。57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认可,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占比”达70%以上。高校普遍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表示认可,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三)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短板和软肋也较突出
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
其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
其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
其三,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
其四,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其五,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四、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全面支撑”,更要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在“十三五”开局的大战略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红利就是人力资本红利,是中国持续发展、由“大”变“强”的源动力。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中国发展史告诉我们,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极度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
来源未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