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2025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大纲 来源:承德医学院 2019-11-20 相关院校:承德医学院
Ⅰ.考试性质
学术学位中药学基础知识考试是我校招收中药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药学研究生所需要的中药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药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考试范围为中药学中的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包括仪器分析)、中药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中药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任选三门,每门100分。
四、考试题型
题型:1 选择题(50%); 2 综合题(50%)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学基础
(一)绪论
1.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三)人体结构与功能
1.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脏腑之间的关系
5.精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6.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7.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8.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9.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
12.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四)病因
1.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3.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五)病机
1.病机、发病、发病途径、发病形式,气滞、气虚、气逆、气陷、气闭、气脱、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2.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内生“五邪”的病机。
(五)诊法
1.望诊、问诊、闻诊、切诊、得神、失神、假神、少神、常色、客色、五色主病、舌色、舌苔等概念
2.得神、失神、假神、神气不足与神乱的特征及临床意义,面色白、赤、黄、青、黑的临床意义,望头项五官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望皮肤及望排泄物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舌象,舌色的临床意义,舌苔颜色的临床意义。
3.闻诊的临床意义。
4.问诊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5.平脉的形态、特点,常见病脉的特点及主病。脉象形成原理,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按诊的触、摸、按、叩的操作方法。
(六) 辨证
1.八纲、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血虚、血瘀等概念。
2.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五脏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脏腑兼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七)养生 防治 康复
1.养生、治则、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未病、康复等的基本概念。
2.养生、防治、康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中药学
总论部分
1.中药学的概念。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括及6本主要本草学专著。
3.中药常用道地药材。
4.中药药用部位及采集。
5.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方法,并能结合典型药物说明之。
6.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包含内容。
7.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8.根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知识解释中药的功效。
9.中药配伍的目的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10.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及十八反。
11.证候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饮食禁忌的内容。
12.古今用药剂量;中药临床常用剂量。
13.汤剂的煎煮法,特殊中药的特殊方法。
14. 服药方法。
各论部分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掌握和熟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掌握麻黄、
桂枝、紫苏叶(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
菊花、葛根、柴胡;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藁本、辛夷、升麻、蝉蜕;
3.升麻、柴胡、葛根的鉴别用药。
4.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
和使用注意。
5.掌握和熟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
熟悉:天花粉、芦根、决明子、龙胆草、苦参、大青叶、青黛、山豆根、土茯苓、
熊胆、水牛角、银柴胡、胡黄连。
6.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银花与连翘的鉴别用药。
7.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8.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9.掌握药物大黄、芒硝;熟悉药物甘遂、巴豆;了解药物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牵牛子。
10.大黄芒硝的鉴别用药。
11.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掌握和熟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2.掌握药物独活、木瓜、蕲蛇、秦艽、防己、桑寄生;熟悉药物川乌(附草乌)、威灵仙、五加皮;
13.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4.掌握药物苍术、厚朴、藿香。熟悉药物砂仁、白豆蔻。了解药物佩兰、草果。
15.苍术与厚朴的鉴别用药。
16.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7.掌握药物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车前子(附车前草)、茵陈、金钱草、虎杖。熟悉药物猪苓、木通、滑石。了解药物萆薢、海金沙、瞿麦。
18.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和熟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19.掌握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熟悉药物花椒(附椒目)、丁香、小茴香、高良姜。
20. 附子与干姜、肉桂的鉴别用药。
21.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2.掌握药物橘皮、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熟悉药物青皮、川楝子、沉
香、薤白。了解药物乌药、柿蒂、荔枝核。
23.青皮、陈皮的鉴别用药。
24.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掌握和熟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5.掌握药物山楂、神曲、麦芽。熟悉药物莱菔子、鸡内金。
26.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7.掌握药物使君子、苦楝皮、槟榔。了解药物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28.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9.掌握药物小蓟、地榆、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熟悉药物大蓟、槐花(附槐角)、白茅根、侧柏叶、蒲黄。了解药物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炮姜。
30.生姜、干姜、炮姜的鉴别用药。
3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2.掌握药物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桃仁、丹参、牛膝、马钱子、土鳖虫、水蛭、莪术。熟悉药物乳香、姜黄、鸡血藤。了解药物没药、五灵脂、自然铜、骨碎补、三棱、穿山甲。
33.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的鉴别用药。
34.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5.掌握药物半夏、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苦杏仁、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熟悉药物天南星(胆南星)、竹茹、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白果(附银杏叶)、枇杷叶。了解药物白前、旋覆花、白芥子、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
36.竹茹、竹沥、天竺黄的鉴别用药。
37.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8.掌握药物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酸枣仁。熟悉药物琥珀、柏子仁、远志。了解药物夜交藤、合欢皮(附合欢花)。
39.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0.掌握药物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熟悉药物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僵蛹)。
41.牡蛎、龙骨;羚羊角、天麻、钩藤的鉴别用药。
42.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其禁忌证。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3.掌握药物麝香、石菖蒲。熟悉药物冰片。了解药物苏合香。
44.掌握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5.掌握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附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熟悉药物西洋参、山药、大枣、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附脐带)、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枸杞子。了解药物太子参、扁豆(附扁豆花)、蜂蜜、肉苁蓉、沙苑子、冬虫夏草、蛤蚧、益智仁、南沙参、黄精、墨旱莲、女贞子。
46.党参、人参、黄芪;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龟甲、鳖甲的鉴别用药。
47.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注意事项。掌握,熟悉和了解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48.掌握药物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莲子。熟悉药物麻黄根、浮小麦、诃子、肉豆蔻、芡实、海螵蛸。了解药物赤石脂、五倍子、覆盆子。
49.莲子、芡实鉴别用药。
三、方剂学
总论
1.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普济方》等著作的作者及基本特点。
2.八法的名称。八法的含义与适应范围;八法的运用。
3.方剂的组方原则,深刻理解君臣佐使在组方中指导作用以及方剂的配伍意义。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3.方剂的分类方法。病证分类、病因分类、脏腑分类、组成分类、功用(治法)分类。
各论
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香薷散、柴葛解肌汤、杏苏散、加减葳蕤汤的组成功用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2.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十枣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3.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蒿芩清胆汤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4.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竹叶石膏汤、凉膈散、泻白散、白头翁汤、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5.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理中丸、四逆汤、阳和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组方特点。小建中汤、参附汤、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6.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肾气丸、右归丸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人参蛤蚧散、玉屏风散、左归丸、一贯煎、益胃汤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7.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完带汤、固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九仙散、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8.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天王补心丹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使用注意事项。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9.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安宫牛黄丸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组成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
10.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越鞠丸、金铃子散、天台乌药散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1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黄土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温经汤、复元活血汤、失笑散、十灰散、咳血方、槐花散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12.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
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羌活胜湿汤的组
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三仁汤、真武汤、二妙散、独活寄生汤
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13.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二陈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清气化痰丸、消瘰丸、止嗽散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组成的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
14.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保和丸、健脾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
15.治风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组方特点。小活络丹、消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主要配伍意义。大定风珠的基本组成、主要功用、主治病证。
四、无机化学
(一) 绪论
1.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单位。
3.有效数字、数的修约和运算法则。
(二)原子结构
1.氢原子结构
2.波函数,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范围
3.氢原子s、p原子轨道形状
4.多电子原子基态电子排布规律,利用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规则写成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
5.元素周期律(元素分区、族;价电子组态、电负性及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三)分子结构
1.现代价键理论要点
2.共价键的类型:σ键、π键、配位共价键
3.杂化轨道理论要点,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
4.分子间力和氢键
(四)溶解与沉淀
1. 溶度积、溶度积规则及相关计算
2.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3.沉淀的生成与溶解的相关计算
4.分步沉淀
(五)酸与碱
1.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解离平衡常数
2. 酸碱质子理论,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3. 酸碱的相对强度,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
4. 水的离子积
5. 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pH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6. 缓冲作用原理及缓冲溶液组成
7.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8. 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理论缓冲范围。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9. 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10.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六)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值
2.原电池的概念及其组成式
3.电极电势的产生
4.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应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5.Nernst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
(七)配位化合物
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3.配位平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其相应计算
4.螯合物的结构特征,螯合效应
五、有机化学
(一)绪论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各类官能团
(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
1.现代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断裂及反应类型。
2.共价键的极性与极化性;键的参数。
3.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运用共振论及其他理论相结合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理论分析;运用电子效应对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进行理论分析。
(三)立体化学基础
1.手性、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比旋光度、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的定义;乙烷、丁烷、环己烷的构象异构。
2.顺反异构体的形成条件;分子手性的判断方法——对称面和对称中心;丙二烯型化合物和联苯型化合物手性的判断;一取代、二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3.顺反异构体的命名方法;费歇尔投影式、透视式、锯架投影式、纽曼投影式表示立体异构体的方法及相互转化;顺序规则;对映异构体命名方法。
(四)烷烃
1.烷烃中碳原子的种类;常见取代基的名称;自由基的结构及稳定性顺序。
2.烷烃的构造异构;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共价键的解离能对自由基稳定性的解释;共轭效应对自由基稳定性的解释。
3.烷烃的命名。
(五)烯烃
1.烯烃的官能团;烯烃的结构及异构;烯基的命名;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2.亲电加成的反应机制。
3.烯烃的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
(六)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的官能团及结构。
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机理
3.炔烃、烯炔、二烯烃的命名;炔烃的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烃化学性质
(七)脂环烃
1.环烷烃的通式;十氢萘的结构。
2.环烷烃的立体异构。
3.脂环烃的命名;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八)芳烃
1.苯的结构特征;苯的同系物的异构;常见的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萘、蒽、菲的结构及编号。
2.芳香性的定义;亲电取代反应机制;休克尔规则;萘的取代反应。
3.苯的同系物的命名;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运用取代定位基的理论解释化合物的稳定性、酸性等性质;运用取代定位规则预测反应的主产物;选择合成路线。
(九)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卤代烃的分类
2.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消除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SN反应与E反应的竞争;
3.卤代烃的命名;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不同类型(饱和、不饱和)卤代烃与硝酸银醇溶液的反应
(十)醇、酚、醚
1.醇、硫醇、酚、醚的官能团及结构;醇、醚的分类;硫醚的结构。
2.氢键对醇、酚物理性质的影响;频哪醇的重排机理;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机理。
3.醇、硫醇、酚、醚的命名;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硫醇的弱酸性;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十一)醛、酮、醌
1.醛、酮的官能团及结构;醛、酮的分类;托伦试剂、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的组成;醌的结构特征——蒽醌的结构。
2.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碘仿反应机理;羟醛缩合反应机理;α-β不饱和醛、酮的1,4-共轭加成机理。
3.醛、酮的命名;醛、酮的化学性质。
(十二)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1.羧酸的官能团及结构;酰胺、酰亚胺的酸碱性;尿素的结构;油脂的组成、结构通式。
2.氢键对羧酸、酰胺性质的影响;酯生成机理;Claisen condensation缩合反应机理;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应机理;尿素的性质;。
3.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缩二脲反应;油脂的化学性质。
(十三)取代羧酸
1.取代羧酸的结构;重要的酚酸、氨基酸的结构;。
2.卤代酸的酸性强弱;酚酸的性质。
3.取代羧酸的命名;羟基酸、羰基酸、氨基酸的性质;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十四)糖类
1.糖的分类;重要的单糖、双糖和多糖;双糖和多糖糖苷键的连结方式。
2.单糖的结构。
3.单糖的性质。
(十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胺的分类;胺的官能团及结构;季铵碱的碱性;偶氮化合物的结构。
2.胺的结构与碱性。
3.硝基化合物、胺的命名;硝基化合物、胺的化学性质;季铵碱的霍夫曼消除反应。
(十六)杂环化合物
1.呋喃、噻吩、吡咯、吡唑、咪唑、噻唑、吡喃、吡啶、嘧啶的水溶性;吲哚、喹啉、异喹啉、嘌呤的酸碱性、水溶性;嘧啶的衍生物;嘌呤的衍生物。
2.呋喃、噻吩、吡咯、吡唑、咪唑、噻唑、吡喃、吡啶、嘧啶的结构与芳香性、环的稳定性、酸碱性;嘌呤结构中的7H-9H互变异构。
3.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呋喃、噻吩、吡咯、吡啶、喹啉、异喹啉的化学性质;吲哚的亲电取代反应。
(十七)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甾体化合物的母核结构;重要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名称;胆固醇的结构。
2.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甾体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的构型、构象。
六、分析化学(化学分析)
(一)绪论
1.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2.分析过程和步骤
(二)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
3.误差的传递规律
4.有效数字的判断、修约、读取、记录和计算
5.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6.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
7.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三)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
2.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指示终点的原理
3.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
4.滴定分析的方式
5.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6.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
7.分布系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8.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及处理方法
(四)酸碱滴定法
1.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2.各类型溶液的pH的计算、滴定突越范围,并选择恰当的指示剂
3.各类型酸碱准确滴定、多元酸碱分布滴定的判断条件
4.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5.非水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
6.非水滴定中溶剂及滴定剂的选择
(五)配位滴定法
1.配位滴定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4.配位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计算
5.配位滴定中能准确滴定的判断条件
(六)氧化还原滴定法
1.条件电位的概念、条件平衡常数的含义及计算
2.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和选择原则
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和速度
4.几种典型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条件
5.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突越范围和化学计量点的电位估算
6.氧化还原滴定误差的计算
7.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条件
(七)沉淀滴定法
1.三种银量法的原理、指示剂用量、滴定条件
(八)重量分析法
1.影响沉淀类型及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2.化学因数的计算方法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一)绪论
1.仪器分析的任务及作用。
2.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电泳法和永停滴定法
1.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分类及原理。
2.pH玻璃电极的结构、性能、测定原理及测量方法。
3.离子选择电极的选测性系数。
4.电位滴定法原理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5.永停滴定法原理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6.化学电池组成及分类。
7.离子选择电极响应机理、测量方法、测量误差。
8.电位及永停滴定装置。
(三)光谱分析法概论
1.光谱分析法的分类;波数、波长、频率和光子能量间的换算。
2.光谱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
3.电磁波谱的分区;相关术语;仪器主要部件。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2.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基本概念。
3.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量的先行方程组法和双波长法。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及几种光路类型。
6.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查的方法。
(五)荧光分析法
1.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及发生过程。
2.激发和发射光谱。
3.荧光光谱的特征。
4.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各种途径。
5.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
6.定量分析方法。
(六)红外吸收光谱法
1.振动形式的书写及读音,某基团振动形式的表述。
2.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的强度。
3.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峰位因素。
4.特征峰。
5.相关峰。
6.有机化合物典型光谱。
7.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8.分子振动能级和自由度。
9.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10.基频峰、泛频峰。
11.特征区、指纹区。
12.红外光谱仪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共振吸收线、半宽度、原子吸收曲线、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等基本概念。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3.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原理。
4.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5.吸收线变宽的主要原因。
6.原子吸收计的基本构造。
7.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内标法)。
(八)核磁共振波谱法
1.自旋类型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
2.化学位移的表示及影响因素。
3.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4.偶合常数、磁等价核及n+1规律。
5.核磁共振氢谱中峰面积与氢核数目的关系。
6.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步骤。
7.屏蔽效应。
8.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9.偶合常数的意义。
10.各种磁不等价核。
11.自旋系统的命名。
12.简单的二级图谱的解析。
(九)质谱法
1.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质谱中不同离子的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的作用。
3.阳离子的常见裂解类型—单纯裂解和麦氏重排裂解。
4.分子离子峰的判断依据。
5.质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6.综合光谱解析中各种光谱的作用,并对一些简单光谱能够解析。
7.质谱仪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8.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十)色谱分析法概论
1.色谱法的有关概念。
2.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色谱分离的前提。
3.分配色谱的分离机制。
4.吸附色谱分离机制。
5.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机制。
6.空间排阻色谱的分离机制。
7.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阻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8.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阻色谱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
(十一)平面色谱法
1.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原理。
2.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比移值与分配系数、容量因子的关系。
3.吸附色谱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4.薄层色谱中薄层板的种类,显色方法。
5.平面色谱法分类。
6.各色谱类型组分出峰顺序。
7.平面色谱中比移值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8.薄层色谱的各类参数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十二)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术语。
2.固定液的分类和选择。
3.常用的气相检测器的(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原理和注意事项。
4.速率理论方程中各式的意义及在气相色谱中的具体运用。
5.理论塔板数、塔板高度及分离度的计算。
6.定量方法中归一化法和外标法、内标法的计算,掌握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
7.气相色谱中载气如何选择,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8.气相色谱法常用的定性方法。
(十三)液相色谱法
1.反相键合相色谱法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2.流动相对色谱分离的影响。
3.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4.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5.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及其分离条件的选择。
6.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及其分离条件的选择。
7.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部件。
8.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
(十四)色谱联用分析法
1.电喷雾离子化和大气压化学离子化的工作原理。
2.全扫描模式及总离子流色谱图、质量色谱图和质谱。
3.选择离子检测和选择反应检测的特点及应用。
4.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5.串联四级杆质量分析器。
6.全二维气相色谱法。
七、中药化学
(一)绪 论
1.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
2.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
1.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
2.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3.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4.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方法
(三)糖和苷类化合物
1.糖和苷的一般理化性质
2.糖和苷的检识方法
3.糖和甘的提取分离方法
4.糖和苷的结构鉴定方法
(四)醌类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检识方法
2.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3.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五)苯丙素类化合物
1.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生理活性、理化性质、检识方法
2.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3.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鉴定方法
(六)黄酮类化合物
1.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及生理活性
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4.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七)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1.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方法
2.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3.萜类的结构特点、分类、提取分离方法
(八)三萜类化合物
1.三萜及其苷类的生源途径、生理活性。
2.三萜及其苷类结构类型和分类、结构测定方法;
3.三萜及其苷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九)甾体类化合物
1.甾体类化合物的含义、分类。
2.甾体皂苷、强心苷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3.甾体皂苷、强心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4.甾体皂苷、强心苷的结构测定方法
(十)生物碱
1.生物碱的含义、生源途径、分类、生理活性。
2.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3.生物碱的结构研究方法
(十一)鞣质和其它类成分
1.鞣质的含义、分类、理化性质
2.鞣质的结构类型
3.鞣质的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4.脂肪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5.氨基酸、环肽、蛋白质的概念、理化性质
6.脂肪酸的提取、分离方法
7.氨基酸、环肽、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方法
(十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研究
1.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化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八、药理学
(一) 绪言
1.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2.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4.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二) 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转化、排泄)与药物作用的关系,药物的跨膜转运。
2.口服给药的首过消除,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在药物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3.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房室概念,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血药浓度与给要方法间的关系。
(三) 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的基本作用:作用的基本表现、作用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2.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曲线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效能、效价强度及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的概念和意义。
3.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体及其它生理生化过程;受体理论,亲和力、内在活性与药物作用强度、效能、激动药、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的关系;受体类型、受体的调节。
(四)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传出神经药物的解剖分类及生理功能:突触、递质、受体和效应器的概念;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代谢。
2.受体的分类: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M及N胆碱受体;各种受体的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双重受体支配的优势现象;受体与离子通道偶联和受体与酶偶联的意义。
3.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体、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转化与转运及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环节与分类。
(五) 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
1.乙酰胆碱的M及N样作用。
2.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兴奋眼虹膜刮约肌和睫状肌M胆碱受体,对瞳孔及眼内压的影响及用途。
3. 胆碱酯酶的分类,水解乙酰胆碱的步骤。
4. 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毒扁豆碱、他克林及加兰他敏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5.有机磷酸酯的中毒机理,急性中毒的表现(M、N样作用及中枢症状)。
6.碘解磷定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阿托品解毒的效应,二药合用的理由。
7.阿托品对M胆碱受体的竞争性阻断作用,对不同部位受体作用的差异,对心血管平滑肌、腺体、眼及中枢神经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中毒的解救原则。
8.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的作用特点、用途;普鲁本辛与后马托品的用途。
9. 除极化型松弛药:琥珀胆碱致肌松弛的机制、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体内过程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0. 非除极化型肌松弛药:筒箭毒碱的作用特点、临床用途、不良反应、中毒解救、禁忌证。
(六) 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1.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的体内过程;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对α受体的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2.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麻黄碱对α和β受体的选择性、药理作用、对血流动力的影响、临床用途、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3.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对受体的选择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4.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妥拉唑啉、酚苄明、哌唑嗪、特拉唑嗪、育亨宾对α受体的选择性阻断作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5.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普洛尔、氧烯洛尔、吲哚洛尔、美托洛尔、醋丁洛尔、拉贝洛尔对β1、β2受体的选择性阻断作用、对血管、心脏、肾素活性、支气管的影响,膜稳定作用,内在拟交感活性,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七) 抗高血压药
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利尿药(重点为噻嗪类利尿药)的降压机制、主要不良反应。
3.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等)的抗高血压机制,不同钙拮抗药的作用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4.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机制及临床应用特点,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抑制药及AT1受体阻断药的抗高血压机制,临床用途,主要不良反应。
6.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的降压机制、临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
7.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的抗高血压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8.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硝普钠的降压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久用降压作用减弱的原因以及与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合用增加疗效的机制。
9.通道开放药及其他新型抗高血压作用特点与应用
10.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
(八) 抗心绞痛药
1.硝酸酯类抗心肌缺血机制、临床用途、药动学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断药的抗心肌缺血机制及临床用途、以及与硝酸酯类合用能相互增效机制。
3.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的抗心绞痛机制、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
4.其他抗心肌缺血药:如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Na+/H+交换抑制药、特异性减慢心率药与扩血管药。
(九) 抗心力衰竭药
1.硝酸酯类抗心肌缺血机制、临床用途、药动学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断药的抗心肌缺血机制及临床用途、以及与硝酸酯类合用能相互增效机制。
3.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的抗心绞痛机制、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
4.其他抗心肌缺血药:如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Na+/H+交换抑制药、特异性减慢心率药与扩血管药。
(十) 抗心律失常药
1. 正常心肌电生理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3.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等的作用、用途与不良反应。
4.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
(十一) 利尿药
1. 泌尿生理过程,肾小管再吸收、分泌功能,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与尿液稀释和浓缩的关系。
2.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和布美他尼作用部位及机制,对Na+、Cl-、Ca2+、Mg2+、K+等在肾小管再吸收的影响,主要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3. 中效利尿药:噻嗪类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4. 低效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乙酰唑胺的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的作用机制、临床用途、禁忌症。
(十二) 镇静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 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量效关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 其他镇静催眠药:水合氯醛、羟嗪、甲丙氨酯、丁螺环酮、甲喹酮及褪黑素等。
(十三) 抗癫痫与惊厥药
1.癫痫的临床类型及其相应症候群、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抗癫痫药的作用方式。
2.苯妥英钠的药代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药理作用及临床适应证,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3.乙琥胺、苯二氮卓类、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氟桂利嗪的作用特点与临床用途。
4.抗癫痫药的合理选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5. 抗惊厥药的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中毒解救。
(十四) 抗精神病药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氯普噻吨、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氯氮平、利培酮。药物分类,对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临床用途及常见不良反应。
2.抗躁狂症药:碳酸锂的作用及原理,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3.抗抑郁症药:三环类、NA、5-HT再摄取抑制药和MAO抑制药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
(十五) 镇痛药
1.阿片生物碱类:阿片的来源及构效关系,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的分型及意义;吗啡的作用及其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中毒抢救及禁忌证;可待因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2.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定、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成瘾性。
3.其他镇痛药:曲马朵、布桂嗪、二氢埃托啡和布托啡诺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4.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烯丙吗啡。
(十六)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1.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抗帕金森病药的作用机制。
2.左旋多巴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临床应用与主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
3.卡比多巴、金刚烷胺、溴隐亭作用机制与特点。
4.抗胆碱药抗震颤麻痹作用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5.其它运动障碍疾病的药物治疗。
(十七) 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风湿病药与抗痛风药
1.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
2.水杨酸类:阿司匹林的吸收与代谢特点,临床用途,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3.其它类:对乙酰氨基酚作用特点及应用注意;保泰松的代谢、作用特点及适应证,不良反应与禁忌证;吲哚美辛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配伍应用。
5.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与抗痛风药。
(十八) 组胺受体阻断药
1.组胺的受体分型及受体兴奋所产生的效应,H1受体激动药倍他司汀的临床应用。
2.常用H1、H2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十九) 呼吸系统药物
1.支气管哮喘的病理。
2.平喘药:拟肾上腺素药(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M胆碱受体阻断药(异丙阿托品)、茶碱类(氨茶碱)、色甘酸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平喘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3.镇咳药:可待因、喷妥维林、退咳的镇咳作用及应用。
4.祛痰药的分类,氯化铵、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的祛痰作用、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十) 消化系统药物
1.抗消化性溃疡药中的抗酸药: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氢钠的临床应用;镁盐致泻,铝盐可致便秘;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哌伦西平、奥美拉唑的应用。
2.助消化药:稀盐酸、胃蛋白酶、胰酶及乳酶生的应用。
3.泻药:硫酸镁、甘油、酚酞、大黄及蕃泻叶的作用及应用,泻药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4.止泻药:阿片制剂、收敛药及吸附剂的应用及评价。
(二十一)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及其构效关系。
2.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氟轻松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重要的禁忌症、滥用药危害。
3.ACTH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皮质激素抑制药。
(二十二)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1.凝血与抗凝的过程。
2.肝素的体内、外抗凝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对凝血因子的影响、应用及不良反应;链激酶(溶栓酶)抗凝特点及应用。
3.促凝血药维生素K的分型、来源;促凝血作用及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苯酸的止血作用特点、应用及注意事项。
4.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的中、低、小分子制剂的作用及应用。
(二十三) 抗贫血药与生血药
1.抗贫血药的常用制剂,铁的吸收(促进、阻碍因素)、应用及不良反应;叶酸、维生素B12的生化功效、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各自的特点。
2.其他生血药的作用及应用。
(二十四) 抗菌药物概论
1.抗生素的基本概念和化学疗法的主要内容。
2.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原则。
3.抗生素的作用、分类和机制。
4.细菌耐药的原因。
5.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二十五)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各种喹诺酮类药特点。
2.磺胺类: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与药物的分类,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不良反应与防治,临床适应证。各种磺胺药的特点。
3.其它合成抗菌药: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增强磺胺抗菌作用的机制。硝基呋喃类及硝基咪唑类的临床应用。
(二十六) β-内酰胺类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及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2.青霉素类:(1)青霉素化学结构与抗菌活性及半合成类药物的关系;(2)青霉素的体内过程及其长效制剂的理化特性,抗菌谱及抗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过敏反应及其防治;(3)半合成类: 以6-APA 为母核改变侧链而成。耐酸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3.头孢菌素类: 以7-ACA为母核,化学结构及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点及特点.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4.非典型 β-内酰胺类的特点。
(二十七) 氨基糖甙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1.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毒性。
2.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新霉素的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二十八) 大环内酯类及其它抗生素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交沙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天然四环素类:四环素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半合成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4.氯霉素类:氯霉素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体内过程、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要区分对造血系统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损害,二重感染及灰婴综合症等,氯霉素的临床应用。甲砜霉素的特点。
(二十九) 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病药
1.各类抗结核病药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杀菌作用及其机制,临床应用,抗药性,体内过程,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早期,联合,坚持全程规律用药及适宜的剂量。
3.抗麻风病药:氨苯砜,苯丙砜,利福平,氯法齐明。
九、药用植物学
(一)绪论
1药用植物学的概念、性质以及本门课程的特点。
2明确药用植物学在药学专业的地位和任务。
3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
(二)植物的细胞
1植物细的结构特点;细胞壁的基本结构,纹孔的形成及类型,细胞壁的特化及识别。
2.细胞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识别要点。
3细胞的概念,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及细胞器。
(三)植物的组织
1. 分生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 薄壁组织的类型
3. 保护组织的结构与分布
4. 机械组织的特点
5. 分泌组织的形态与功能
6. 输导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7. 维管束的组成与类型
(四)根
1. 根的外观形态和类型
2. 根尖的构造
3. 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
4.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
5.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
(五)茎
1. 茎的外部形态
2. 茎尖的构造
3. 双子叶茎的初生构造
4. 双子叶木质茎的次生构造
5. 双子叶根状茎的构造
6. 双子叶植物茎的异常构造
7. 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8. 裸子植物茎的构造
(六)叶
1.叶的组成、变态及特征
2.叶的内部构造
3.单叶与复叶
(七)花
1. 花的组成及形态特征
2. 花的类型
3. 花的内部构造
4. 花程式的辨识与书写
5. 花序的概念与类型
(八)果实
1. 果实的概念
2. 果实的分类
3. 各类型果实的特征
(九)植物分类学概述
1.种的概念和特性。
2.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方法及书写要求。
3.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方法。
(十)低等植物
1.低等植物的共同特征。
2.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孢子、孢子体、配子、配子体的概念。
3.藻类、菌类、地衣门植物的基本特征。
(十一)颈卵器植物
1.掌握: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熟悉:苔藓、蕨类、裸子各门主要药用植物
(十二)被子植物门
1.被子植物门基本特征。
2.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及理论假说
3.芍药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的形态特征及主要药用植物。
4.桑科、蓼科、毛茛科、罂粟科、十字花科、木兰科的形态特征及主要药用植物。
5.马兜铃科、商陆科、石竹科、锦葵科的形态特征及主要药用植物。
6.唇形科、桔梗科、菊科的形态特征和主要药用植物。
7.茄科、玄参科、忍冬科、葫芦科的形态特征和主要药用植物。
8.百合科、天南星科的形态特征及主要药用植物。
9.禾本科、姜科、兰科的形态特征及主要药用植物。
扫码关注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