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招生简章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2010-07-15 相关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招生简章公布,全文如下: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管、法、经、理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4个博士点和48个硕士点。我校自1981年来开始培养工学研究生,目前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路与系统等专业的工学硕士点。自2003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年我校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三个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报名条件
1、考生已经取得学士学位(对只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我校将按照不超过当年录取限额10%的比例适当录取)。
2、招收对象: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3、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考生无工作年限的要求。
二、招收的工程领域与方向
三、报名方式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各省网上报名时间、网址以及现场报名时间、地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址http://www.cdgdc.edu.cn/zz10.html向社会公布。参加初试的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就近选择在当地报名和考试。
1.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7月上旬。考生可登录相应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报名网站,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要求网上缴费的,请务必在规定时间内网上缴费)。
2.现场报名
现场报名时间原则上为7月中旬。报考者在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按照要求持各种材料到各指定现场报名点,缴纳报名考试费(80元)、照相并确认报名信息。
只参加网上报名没有参加现场报名的报名无效。
四、资格审查
报考者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须认真阅读上述报名条件,确定自己符合报考资格。
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一般为初试成绩公布后,我校分数线划定后进行,具体时间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发布的相关通知。届时报考者须出示以下材料: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现场报名时候打印的,由考生所在单位盖章的资格审查表原件(盖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将在复试报到时审查,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报考者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五、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初试为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复试为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
1、初试:
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为一年) 。考试时间为2010年10月31日,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GCT”考试的主要内容包含英语、数学、语言、逻辑四个部分,其命题范围请见《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2、复试:
达到我校规定的“GCT”成绩分数线的考生,即可以参加我校的复试。具体日期待定,考试地点在校内,请考生留意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相关通知,我校不再邮寄书面通知。
持有2009年“GCT”有效成绩的工程硕士考生,符合我校规定的“GCT”成绩,愿意报考我校的,可以在11月10—20日向我校研究生院申请参加复试,经审核同意后可参加复试。
复试形式为面试和笔试,电子与通信工程笔试内容为信号与系统;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笔试内容为数字电路;计算机技术领域笔试内容为计算机技术。
3.选择研究方向
请考生在11月期间登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选择研究方向,以便学校按照研究方向组织复试,网址http://yz.cuc.edu.cn/zzlk/
4.初复试成绩查询
请考生登录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zzlk/查询,不另外邮寄书面通知。
六、培养方式及年限
1、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学位获得者要掌握某一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2、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课程学习阶段与学位论文工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实行科研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申请答辩制。
3、学员在学期间,应修满32学分的课程。其中外国语、政治理论和专业学位课程等必修课程不少于 17
学分。课程教学采取面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方法。兼顾学员进校不离岗的特点,利用半业余时间上课。
4、修满相应学分的学员,经资格审核通过后,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学员本单位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实际,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背景和应用价值。
5、科研与学位论文一般由我校导师与学员所在单位推荐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员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向学校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由答辩委员会组织其学位论文的答辩。
6、学制:2.5~5 年,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注: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学员被录取时,不具备获得学士学位后3年以上或无学士学位但获得本科学历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这一条件的,需在修完相关课程并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实践两年以上,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集成电路设计工程领域学员的硕士论文答辩不受工作年限限制)。
7、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由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录取与入学
1、我校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成绩,自主制定录取分数线,自主录取。招收人数根据我校的培养能力,由我校自定。
2、录取的考生于 2011 年春季入学。
3、学员在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由所在单位负担。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人事关系。
八、费用
1、整个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收费3.0万元,分两个阶段收取。其中课程学习阶段收费 1.8
万元;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收费 1.2 万元。
2、学员参加面授学习、考试、论文答辩等所需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全部自理。
九、联系方式
1、研究生院 王新健老师
地址: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9702、65779227
Email:yzhb@cuc.edu.cn">yzhb@cuc.edu.cn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http://yz.cuc.edu.cn/q&a/
2、信息工程学院
邱净老师
电话:010-65783263
E-mail:ies1@cuc.edu.cn">ies1@cuc.edu.cn
3、计算机学院 陈跃芳老师
电话:010-65779210
Email:cyf@cuc.edu.cn">cyf@cuc.edu.cn
附:研究方向介绍
“数字电视技术”方向介绍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目前,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开始由模拟向数字方向逐步发展。数字电视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有视频演播室技术、数字视频压缩技术、数字特技、HDTV、3DTV技术等。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信号及信源编码,如MPEG-4、H.264等信源编码技术研究;分布式视频编码研究;数字电视多格式多码率转换的研究;高清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HDTV质量评价、测量、监测技术研究;3DTV技术研究;信息传输及信道编码技术研究;IPTV关键技术研究;视频信号加、解扰研究;台内网络化技术的研究等。
“数字广播技术”方向介绍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广播技术正以大的步伐由模拟制向数字化过渡。数字卫星广播、数字有线电视、地面数字广播等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相互补充,是今后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数字音频广播(DAB)和数字视频广播(DVB)在确保高质量和高频谱利用率的基础上,正在向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发展。
数字广播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数字电视信道编码技术研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编码调制器研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SFN技术及服务器的研究;基于编织码的FM带内同播数字音频广播研究;移动图像传输系统的研究;数据广播关键技术研究等。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方向介绍
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如何实现国家信息安全是目前重要而迫切的热点问题。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体系,加紧对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已成为日趋紧迫的问题。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短波线路计算机仿真与干扰分析;数字声音广播传输线路的系统分析与仿真;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广播电台监测系统研究;基于海量知识挖掘的安全播出支撑平台研究;基于仿生技术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的研究;广播电视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等。
“广播电视发送技术”方向介绍
发送技术是广播电视无线大范围覆盖的有效解决手段。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发送手段不断更新,对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促使现有数字与模拟发送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研究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地面电视广播、微波卫星广播的地面发射技术;各种地面发射标准的研究;移动电视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广播发射机非线性失真校正的研究;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等。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方向介绍
近年来,光纤技术的发展和光器件的突破,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的发展。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是由电缆、光缆、卫星、微波等组成的交互、高速、多功能、大容量的网络,它把千家万户都连结起来,把广播电视、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的信息传输和交互式服务纳入同一信息网中,为国民经济服务。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方案研究;DVB-C以及有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数字有线电视增殖业务的研究;光纤数字干线传输网的研究;面向广电设备的综合测试环境的研究;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IPTV 技术在HFC上的应用研究;电视节目综合评测系统的研究;开放式跨媒体内容业务模式与标准体系研究;边缘流媒体IPQAM网关研究等。
“多媒体技术”方向介绍
多媒体的含义是将声音、图片、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等,通过逻辑关系融为一体,使之具有统一性及实时的交互性。多媒体技术融合了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多种学科,具有表现力丰富、符合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习惯的特点,特别是在信息的表达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成为当今信息技术中的热点。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研究;数字电视节目交换语言研究;新型多声道数字音频播放系统研究;基于内容的视频自动分类系统研究与实现研究;多媒体通信系统研究等。
“微波与卫星通信”方向介绍
微波与卫星通信方向涉及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电波传播理论、通信技术、模拟和数字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Ku波段雨衰对卫星的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的影响;数字卫星广播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a波段卫星通信广播技术的研究;地面数字微波中继线路的分析与设计;DVB在微波中继系统中的应用;光纤网络通信技术及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多媒体应用;大功率微波器件技术研究;微波集成电路研究;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研究;太赫兹技术研究;卫星电磁散射特性研究;光纤传输理论及技术研究;卫星干扰源双星定位技术研究等。
“DSP技术与应用”方向介绍
本研究方向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和通用DSP芯片,依靠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广播、高清晰度电视和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中的信源编解码、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多工复用和组网技术。本研究方向对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数字化进程将起积极的作用。
本方向研究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系统中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数字调制的实现和相关测试信号的产生,着重研究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技术;基于码网络的编解码结构研究及固化;面向二维数据的片上多核多媒体处理器硬件结构研究;Turbo码及其编码信道联合设计等。
“嵌入式系统”方向介绍
本方向面向现代数字通信和数字多媒体广播领域,依托先进的设计平台,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包括高性能DSP芯片在内的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测试方法;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应用方法;使学生既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又有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嵌入式系统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和部级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计算、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面向现代数字通信和数字多媒体广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基于CELL处理器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应用设计、高性能DSP芯片的应用设计以及FPGA/CPLD设计等。
“软硬件系统联合设计”方向介绍
软硬件联合设计(HW-SW Co-design)技术涵盖了单片机、DSP、高性能IC的应用功能评估和SOC技术,其目的是为硬件和软件的协同描述、验证和综合提供一种集成环境。软硬件联合设计强调从系统角度对软硬件的任务进行科学划分,对软硬件完成的功能进行最佳均衡,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保持高度并行,互为支持。从而减少了设计中的盲目性,使系统软硬件完美结合以达到更高的系统性能。-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大量引入软硬件联合设计,是未来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发展的趋势。
本研究方向依托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以及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数字技术实验室”,以目前在研的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和广电总局重点科研项目为支撑,以系统集成应用为目标,研究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软硬件的划分、并行综合与仿真方法,开发具有自主IP核的专用芯片。
“新媒体”方向介绍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视音频编解码、移动多媒体广播、三网融合、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电子阅读器、网络出版等新媒体技术以及相关的运营支撑软件的研发;对我国现阶段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将起积极促进作用。
本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新媒体编解码技术、传输技术、内容制作支撑技术、终端技术;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内容设计制作的能力。新媒体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与数字艺术制作、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创新和融合的新兴方向,将培养从事新媒体设计、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人才。
“网络工程与媒体信息系统”方向介绍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传媒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注重于建设开发一体化的、完整的数字化采、编、存、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海量媒体资产管理、电(视)台业务综合管理应用软件研究与实现、 电(视)台的网络集成和信息安全技术、电(视)台的增值业务平台等。
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培养中,注重学生对先进的、系统的和扎实的系统设计知识的掌握;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科学的培养流程培养学生,重视个性的发展,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扫码关注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