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 2016-09-02 相关院校:武汉大学
荣光启,男,农历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廿日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9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5月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留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9年春-2000年春,曾在桂湘黔交界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支援少数民族教育一年。2002年9月-2005年7月,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由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2007年被聘为副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新诗研究、当代汉语诗歌批评,近年关注“基督信仰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等问题。
近年学术活动——
1)2008年10月17-1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灵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当代汉语诗坛的“宗教诗歌”与“神性写作”——从T.S.艾略特的观点看》;
2)2009年4月3-6日,在西南大学,参加“基督教的罪与佛教的苦”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基督教的罪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
3)2009年6-9月,受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Chinese Christian Scholar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邀请,在美国波士顿做访问学者;
4)2009年7月6-9日,在波士顿访问期间,参加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主办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汉语的“窄门”——中文〈圣经〉语言与现代“国语”目标》;
5)2010-2011学年,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at Urbana-Champaign)的费曼项目(Freeman Fellowship Program)学者;
6)2011年2月17-20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大学参加第四届世界写作大会(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riting Research Writing Research Across BordersⅡ),会上作题为The Predicament of the Writing Theory Incon temporary China的发言;
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
1)《“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樊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八章,第十五章(一、二、三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二、编著
1)《〈小站〉:海子第一本诗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2)《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诗+名家朗诵CD》,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3)《“那幸福的闪电”——海子经典短诗精选(附:海子佚诗五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三、论文
1996——
《诗歌空间的自律——围绕法国象征派诗的一次叙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2期;
1997——
《闻一多诗作新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广西文坛新军:青年作家张民》,《南国早报》1997年11月30日;
《力冈:沉默的桥梁》,《桂林日报》1997年12月9日;
1998——
《“存在叙述”:俗世生存幻象与裸裎之间的无法和解——读广西作家张宗栻的长篇近作〈绿岸〉》,《南方文学》1998年第1期;
《试论闻一多的诗美理想与诗学主张》,《南宁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显示灵魂的深者:试论〈呐喊〉、〈彷徨〉叙事方式的现代转换》,《东方丛刊》1998年03期;
《〈围龙〉的共性与个性》,《桂林日报》1998年6月21日;
《〈围龙〉: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又一力作》,《南方文学》1998年第6、7合期;
《“后朦胧诗”之后:〈外遇〉诗群的状况及意义》,《外遇》诗报(民刊),1998年11月20日(总第三期);
1999——
《显示灵魂的深者:试论〈呐喊〉、〈彷徨〉叙事方式的现代转换》,《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试论闻一多诗歌写作的终结》,《南宁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鲁迅研究的新路向与新收获》,《广西日报》1999年4月13日;与林换标先生合作;
《阅读潘大林或潘大林散文论〉》,《南方文学》1999年第7、8合期;
《一次对校园生活及校园文学构成启示的写作——评东方舟的长篇处女作〈三个半年的大学〉》,《南方文学》1999年第7、8合期;
2000——
《现代性的期待:〈忧伤的月亮〉之后》,《淮风》2000年秋季刊;
2001——
2002——
《政治抒情诗》,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从审美幻觉到真实的介入——对一位诗人风格转向的普遍写作学意义考察》,《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与韦礼明合作;
《灵魂的底色及与之辉映的诗章——关于林换标先生的新诗研究》,《桂林日报》2002年4月22日;
《南方·水·民间——张宗栻小说创作印象》,《桂林日报》2002年8月26日;
《诗歌与“日常”相关——论诗人安石榴》,安石榴诗集《不安》,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
2003——
《女性与现实的“对话”——读荒林的诗歌》,《太原日报》2003年2月19日;
《陈晓明之于广西文学》,《广西日报》2003年2月7日;
《争吵的作家们》,《广西日报》2003年2月14日;
《断裂:“七十年代人”的成长方式》,《广西日报》2003年2月28日;
《“数字化命名”的文学时代》,《广西日报》2003年3月31日;
《在母语的防线上》,《广西日报》2003年4月4日;
《超现实主义的“食、色”图景——莫言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广西日报》2003年9月9日;
《从语言至神的道路——多年后的荒林诗歌》,《中外论坛》(EastWestForum)[NewYork]2003年第2期;
《“必须修改背景/才能返回故乡”——论北岛的复出》,《中外论坛》(EastWestForum)[NewYork]2003年第3期;
《从建筑学发生的诗歌写作——论谭克修》,《芙蓉》(长沙)2003年第4期;
《抒情的牢笼——牛汉诗歌的内在问题及其求索》,《诗探索》(北京)2003年3~4期;
《乡村“见证”与诗歌中的诗歌》,《星星》诗刊(成都)2003年12月下;
《刘春:历史焦虑中坚持的“美”》,《新诗界》2003年,第四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004——
《解开身体的死结——余怒诗选集·代序》,《余怒诗选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建构现代汉语诗歌的本体话语——论〈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的诗学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本体话语与问题诗学——王光明的诗歌批评之旅》,《福建论坛》2004年第6期;
《〈圣经〉中的“奸淫”之罪与当代中国文化中的情欲图景》,荒林主编:《男性批判》,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向着本源的穿行与返回》,《词语的暴动——刘歌网络文学作品·诗歌新作卷》,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诗歌如何承担“民间”?——关于60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的写作》,《中国诗人》2004年第1期;
《阐释诗歌与“自我”的复杂性》,《扬子江》诗刊(南京),2004年第1期;
《谁pass了北岛?谁杀死了顾城?——朦胧诗人再思录》,《中国诗人》2004年第2期;
《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冯至、卞之琳诗之关系》,《诗刊》2004年第5期上;
《论新诗“自己的传统”及其当代意义》,《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历史的接续与当代诗歌话语差异性的集结——从〈今天〉到〈明天〉》,《诗歌月刊》上半月刊(合肥)2004年第7期;
《“我更要写得平静……”——读张曙光的诗》,《诗潮》(沈阳)2004年9~10期;
《选诗的难度与意义——我看〈中国新诗白皮书(1999-2002)〉》,《世界诗人》季刊(重庆)2004年8月,总第36期;
《“我找到了自己的弦”——对诗人朱朱的印象主义批评》,《诗探索》(北京)2004年3~4期;
《“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文学史意义上的舒婷和作为个体生存的舒婷》,《诗歌与人》(民刊)2004年19月,总第8期,“最受读者欢迎的10位女诗人”特辑;
《小说的旅途》,《广西日报》2004年12月3日;
2005——
《中生代:当代诗歌生长的一种“地质”》,《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6期“学术卡片”。
《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1日;
《生长在大地的中央——关于华中五省的几位诗人》,《明天》第二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幽暗世代的光明之子——黄礼孩的诗歌写作》,《诗歌月刊》上半月刊(合肥),2005年第9期;
《解析〈力的前奏〉、〈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6期;
2006——
《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更深的分野与必要的转型——2005年中国诗歌读评(代序)》,王光明编:《2005中国诗歌年选》,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2005年度诗歌观点》,杨克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
《切近诗歌本体的不同路径——郑敏叶维廉诗学初探》,《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0月1日;
《眺望时间河流消逝——〈子川诗抄〉印象》,《中国诗人》2006年第1期;
《费解而迷人的意味》,《诗歌月刊》上半月刊(合肥),2006年第7期;
《“小文人诗歌”不是对某些诗人的嘲弄》,《羊城晚报》2006年7月29日;
《汉语的当代美声——张执浩的诗歌写作》,《长江文艺》2006年第9期;
《对当代中国诗歌命名问题的反思——从“中间代”开始》,《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北京)2006年第10~11期;
《黄灿然诗歌论》,《星星》诗歌半月刊2006年第5期;
2007——
《一代人的诗歌“演义”——1996~2006:“70后”诗歌写作十年》,《南方文坛》2007年第3期。
《形式意识的自觉——闻一多与当代中国新诗》,《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
《不见诗歌但见人》,《桂林日报》2007年2月3日;
《诗:现实经验的真切言说》,杨克主编:《2006中国新诗年鉴》,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
《回想“一种曾在的栖居”——读何树坤长诗〈我是沙漠,我渴望森林〉》,《文艺新观察》2007年第2期;
《诗人苏瓷瓷论》,《红豆》(南宁)2007年第3期;
《“他只管制作”:评李建春》,《诗林》(哈尔滨)2007年第1期;
《句法转换与语义生成:白话诗的一个成因》,《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北京)2007年第3~4期;
《自由与限度:当下的汉语诗歌写作》,《星星》诗歌半月刊2007年第6期;
《诗人沈杰论》,《红豆》2007年第6期;
《声音与细节中的秘密——唐力的诗歌写作》,《诗刊》2007年6月号上;
《“未完成的写作”——安琪诗歌论》,《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北京)2007年7/8月号;
《让故乡成为故乡——田禾诗的阐释》,《诗潮》2007年11~12月号;
《“更深的蓝”:存在的澄明之光——苏浅的诗歌写作》,《诗刊》2007年11月号上;
《构造话语的话语——张桃洲的诗歌批评》,《诗探索》2007年第1辑;
《“从景色进入元素”——陈陟云的诗歌写作》,陈陟云:《河流消逝的地方》,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2008——
《一代人的诗歌“演义”——1996~2006:“70后”诗歌写作十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自由”年代的诗群崛起》,《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艾略特的“宗教诗歌”观念与当代中国诗歌》,《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与林季杉合作);
《初期白话诗语言的“符号学原理”》,《人文艺术》(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第7辑;
《诗歌的手语——阿翔诗印象》,《诗林》2008年第1期;
《雪地的反光——〈剃须刀〉同仁的诗歌写作》,《诗林》2008年第2期;
《汉语的精魂——我最喜欢的台湾诗人》,《星星》诗歌半月刊2008年2月新春特大号;
《“标准”与“尺度”:如何谈论现代汉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观赵丽华访谈及随想》(署名“卡卡”),《汉诗》2008年第1季,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凤凰涅槃的今朝——新诗“九十年”反思》,《汉诗》2008年第1季;
《写作的“道德”——也谈“底层文学”》,《汉诗》2008年第2季;
《四首诗和一个比喻》,《汉诗》2008年第3季;
《“选本时代”的诗歌问题》,《汉诗》2008年第4季;
《场景化与抒情性——刘春的当代诗歌批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夜半”的女性写作——阿毛诗歌解读》,《诗探索》(理论卷)2008年第一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回忆〈诗歌月刊·下半月〉》,《诗歌月刊》下半月2008年终刊号,总第27期;
《“凸与凹令平衡木左右为难”——凸凹诗集〈手艺坊〉印象》,《凸凹体白皮书——〈手艺坊〉诗歌美学六十家评》,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世纪初诗歌写作及其可能的标准确立的对话》,《中国诗人》2008年第三卷;
《谈论现代汉诗的必要尺度》,《长江学术》2008年第4期;
2009——
《海子诗歌:从〈小站〉出发》,《南方文坛》2009年第5期;
《海子诗歌:从〈小站〉出发》,《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9期;
《海子诗中的肉体真实》,《名作欣赏》2009年第8期(下旬);
《关于海子第一本诗集〈小站〉的面世》,《汉诗》2009年第1季;
《诗坛:一个特殊的中国社会》,《汉诗》2009年第2季;
《诗:言说“梦呓”的技艺》,《中西诗歌》(澳门)2009年第4期;
《“自我”的迷失及写作中的寻求——梁文涛诗歌读评》,《湖北作家》2009年秋季号(总第32期);
《历史与问题:当代中国的女性诗歌》,《女性论坛》第2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标准”与“尺度”:如何谈论现代汉诗?》,《2008中国新诗年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当代汉语诗坛的“宗教诗歌”与“神性写作”——从T.S.艾略特的观点看》,《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
《“放不下形式的问题”:新诗的重要“传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新世纪新诗的“新”》,《诗歌月刊》上半月2009年第1期;
《“伟大”的当代新诗还缺什么?》,《诗林》双月号2009年第2期;
《新诗:从“五四”到当下》,《诗林》双月号2009年第3期;
《“朝向事情本身”——沙马的诗歌写作》,《诗林》双月号2009年第6期;
《印象与感受》,《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我最喜欢的十位诗人》,《诗选刊》2009年第12期下半月;
《对话:当下诗歌“下半月刊”现状》,《中国诗人》2009年第二卷,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倾心死亡,热爱生命——读谭五昌〈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出版广角》2009年第3期;
《生存困境的象征性叙述——读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诗人何为——读骆一禾诗〈先锋〉》,《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中国土地的神秘隐喻——读海子诗〈亚洲铜〉》,《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神示的诗篇——读西川诗〈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男权暗夜中的女性私语——读唐亚平组诗〈黑色沙漠〉》,《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身体的自由与灵魂的焦虑——读伊蕾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拒绝修辞的爱情独语——读海子诗〈日记〉》,《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身体经验与文化嘲讽——读伊沙诗〈车过黄河〉》,《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为汉语注入灵魂的重量——读王家新诗〈帕斯捷尔纳克〉》,《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想象死亡的智性写作——读臧棣诗〈纪念维特根斯坦〉》,《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想象死亡的智性写作——读臧棣诗〈纪念维特根斯坦〉》《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
2010——
《新诗:从“五四”到当下》,《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辑,成都:巴蜀书社,2010.1;
《诗坛:一个特殊的中国社会(代序)》,《2009中国诗歌年选》,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1月;
《关于闻一多(主持人语)》,《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克服困难所得的喜悦”:闻一多〈死水集〉的写作学意义》,《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寻求汉语诗歌的新质——论〈新汉诗〉诗群》,《星星》理论版2010年第7期;
《张曙光:一个具有典范性的诗人》,《诗江南》双月刊2010年第2期;
《当代汉诗的一种典范——我看张曙光的诗》,《红岩》2010年第4期;
《中文〈圣经〉语言与现代中国的“国语”目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诗的规则与学术的规则——宇文所安、田晓菲访谈》,《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
2011——
《“生死搁浅在言辞的陷阱”——陈陟云近期诗作论》,《星星》诗歌理论半月刊2011年第5期;
《不确定的“现实”:现代汉诗写作与阅读的难度》,《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女性诗歌写作:自“朦胧诗”以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汤养宗:“往内里看”的诗人》,《红岩》2011年第4期;
《“竹篮还是提起了一些水”——〈新世纪十年湖北诗选之一〉印象》,《汉诗》2011.10第十五辑《湖北诗选(2001—2011)》;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地质”》,《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一代人的诗歌“演义”——1996~2006:“70”诗歌写作十年》,《诗林》双月刊(深圳)2011年第5期;
2012——
《现当代汉语基督教文学史漫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2期;
《“文学知识场”的眼光》,《文艺报》,2012年3月23日第二版。
《“走廊上的斜照”——武大诗人忆》,《武汉大学诗人诗选·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四、项目
1)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4ACW001)《中国诗歌通史》现代卷部分;
2)独自承担武汉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新诗的发生、发展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已结项);
3)《“70后”诗歌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已结项);
4)《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代际嬗变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第二批)项目;
5)《对20世纪中国影响较大的美国诗人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费曼学者项目(2010-2011学年);(已完成);
五、奖励
1)论文《形式意识的自觉——闻一多与当下中国新诗》,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11月20日;
相关评价——
1)黄伟林:《桂林文坛新生代》,《广西日报》1999年4月27日;
2)刘春:《诗歌的自由需加上引号——读荣光启诗评集〈“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诗探索》2008年01期;
3)2008年3月,获“十大新锐诗评家”提名(由《诗歌月刊•下半月》发起并组织,评委由当代著名诗评家谢冕、蓝棣之、陈仲义、吴思敬、陈超、杨远宏、唐晓渡、程光炜、徐敬亚、燎原组成。评选范围是1960年后出生的诗歌批评家);
4)冯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文学界》2011年9月号上旬刊,总第117期,“荣光启专辑”——
A、远人:《批评的责任与激情》;
B、荣光启:《诗集〈噢恰当〉选》;
C、荣光启:《诗集〈噢恰当〉后记》;
D、荣光启:《文学写作的意义与限度》;
E、霍俊明:《切入时代与诗歌的话语方式——荣光启〈“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的意义》;
F、韦礼明:《现代性焦虑中的诗学困境和意义应对——荣光启文学批评印象》;
G、吴高泉:《“谁长期隐居我的怀抱”》;
H、荣光启:《长沙:我生命的旷野》;
扫码关注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