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
查看(950) 回复(0) |
|
kun1023
|
发表于 2016-08-31 20:41
楼主
一、考试性质
专业基础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专业基础课考试包括刑法学和民法学两部分,在考查刑法学和民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刑法学原理和民法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法律语言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刑法学和民法学的基本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刑法学和民法学的重要概念、特征、内容和其法律规定。 3.运用刑法学和民法学原理解释和论证某些观点,明辨法理。 4.结合社会生活背景或特定的法律现象,分析、评价有关案件、事件,找出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准确、恰当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论述有据,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文字表达通顺。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结构 刑法学 75分 民法学 7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辨析题 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法条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案例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四、考察内容 第一部分刑法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定义、形式和特征。 二、刑法的任务和机能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第三节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和种类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确立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学理根据: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刑法的溯及力;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 第二章犯罪概念 第一节犯罪的定义 一、犯罪的定义概述 犯罪的定义的类型,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不同的犯罪观。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及其意义;“但书”的意义。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第三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内容;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犯罪构成的意义。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 第二节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内容;犯罪客体在刑法条文中的体现;犯罪客体的意义。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的概念和内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二、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危害行为的分类;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 三、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的概念;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 四、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地位;因果关系对承担刑事责任的意义。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客观性、相对性、必然性、复杂性。 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特殊情形因果关系的认定。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第四节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概述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种类。 二、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中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三、刑事责任能力和其他影响刑事责任的因素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醉酒的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四、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五、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的概念、要件、处罚;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第五节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罪过;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罪过形式);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的关系。 无罪过事件:意外事件、不可抗力。 二、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故意的种类: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 三、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犯罪过失的种类: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四、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的概念,犯罪目的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动机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五、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种类: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评价;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评价。 第四章正当化事由 第一节正当化事由概述 一、正当化事由的概念 二、正当化事由的种类 第二节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限度条件。 二、特别防卫 特别防卫的概念;特别防卫的成立条件。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的概念;防卫过当的基本特征;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限制条件、限度件、特别例外限制。 二、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的概念;避险过当的基本特征;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五章犯罪故意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犯罪故意的停止形态概述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定义;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节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标准 犯罪既遂的概念;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 二、犯罪既遂的形态 三、对既遂犯的处罚 第三节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预备的概念;犯罪预备的三个特征;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的区别。 二、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 三、对预备犯的处罚 第四节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未遂的概念;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 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迷信犯、愚昧犯与不能犯未遂的区别 三、对未遂犯的处罚 第五节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 二、犯罪中止的分类 三、对中止犯的处罚 第六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主犯的概念;主犯的种类;主犯的刑事责任。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从犯的概念;从犯的种类;从犯的刑事责任。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胁从犯的概念;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教唆犯的概念;教唆犯的特点及其成立条件;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五、共同犯罪与犯罪的停止形态 共同犯罪与犯罪预备、未遂;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 第七章罪数形态 第一节数罪形态概述 一、数罪的概念 二、罪数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实质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种类 二、继续犯 继续犯的概念;继续犯的特征;继续犯的意义;继续犯的处断原则。 三、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的概念;想象竞合犯的特征;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 四、结果加重犯 结果加重犯的概念;结果加重犯的特征;结果加重犯的处断原则。 五、法条竞合犯 法条竞合的概念;法条竞合犯的概念;法条竞合犯的特征;法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 第三节法定的一罪 一、法定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种类 二、结合犯 结合犯的概念;结合犯的特征;结合犯的处断原则。 三、集合犯 集合犯的概念;集合犯的特征;集合犯的处断原则。 第四节处断的一罪 一、处断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种类 二、连续犯 连续犯的概念;连续犯的特征;连续犯的意义;连续犯的处断原则。 三、牵连犯 牵连犯的概念;牵连犯的特征;牵连犯的处断原则。 四、吸收犯 吸收犯的概念;吸收犯的特征;吸收犯的形式;吸收犯的处断原则。 第八章刑事责任 第一节刑事责任概述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的特征。 二、刑事责任的地位 刑事责任在刑法中的地位;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根据和解决方式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 刑事责任根据的学说;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 二、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刑事责任解决方式的学说;刑事责任解决的几种方式。 第九章刑罚概述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一、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罚的目的 刑罚目的的概念;刑罚报应的观念;预防犯罪的目的;特殊预防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一般预防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第二节我国刑罚的种类和体系 一、刑罚种类概述 二、我国刑罚体系的特点 三、主刑 管制的概念和特征;管制的执行和禁止令;拘役的概念和特征;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的概念和特征 有期徒刑的执行;无期徒刑的概念和特征;无期徒刑的执行;死刑的概念和特征;死刑的适用;死刑的限制;死刑的执行方法。 四、附加刑 罚金的概念;罚金的适用方式;罚金数额的确定;罚金刑的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范围与适用对象;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没收财产的概念;没收财产的适用方式;没收财产的范围;没收财产的执行;驱逐出境的概念;驱逐出境的适用对象。 第十章量刑 第一节量刑的概念和原则 一、量刑的概念、功能、特征 二、量刑的原则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量刑原则;以法律为准绳的量刑原则。 第二节量刑情节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特征、种类 二、法定情节 法定情节的概念;从轻处罚情节和从重处罚情节的适用;减轻处罚情节的适用;免除处罚情节的适用。 三、酌定情节 酌定情节的概念及其作用;酌定情节的种类;酌定情节的适用。 第三节量刑制度 一、累犯 累犯制度的意义。 累犯的种类;一般累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特别累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累犯和再犯的区别。 累犯的刑事责任。 二、自首 自首制度的意义。 自首的种类;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特别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自首的认定;数罪自首的认定;过失犯罪自首的认定;自首与坦白的界限;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 自首情节的处理原则。 三、立功 立功的概念和意义;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立功情节的处理原则。 四、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的概念、特点、意义;数罪并罚的原则;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原则;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基本适用规则;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情况。 五、缓刑 缓刑的概念和意义;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验期限;缓刑的考察;缓刑的法律后果。 战时缓刑的概念、适用条件及其法律后果。 第十一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减刑 一、减刑概述 减刑的概念和作用;减刑与改判的区别;减刑与减轻处罚的区别。 二、减刑的条件 对象条件;实质条件;限度条件。 三、减刑后的刑期计算 四、减刑的程序 第二节假释 一、假释概述 假释的概念和作用;假释与释放的区别;假释与减刑的区别;假释与缓刑的区别;假释与监外执行的区别。 二、假释的条件 对象条件;限制条件;实质条件。 三、假释的考验期及其考察 四、假释的法律后果 五、假释的程序 第十二章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二、刑罚消灭的法定原因 第二节时效 一、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时效的概念;追诉时效与行刑时效;时效的意义。 二、追诉期限 追诉期限的规定;追诉期限起算的规定;时效中断的概念及其起算方法;时效延长的概念及其起算方法。 第三节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 赦免的概念;大赦与特赦的区别。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 第十三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刑法各论及其研究对象 刑法各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二、刑法分则与刑法总则的关系 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联系。 三、刑法各论的体系 犯罪分类和排序。 第二节罪状、罪名、法定刑 一、刑法分则条文的基本结构 二、罪状 罪状的概念;罪状的种类: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并存形式、引证罪状 三、罪名 罪名的概念;选择罪名和单一罪名。 四、法定刑 法定刑的概念;法定刑的种类: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和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在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的具体规定方式;宣告刑的概念及其与法定刑的关系。 第十四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十五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十六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伪造货币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洗钱罪,集资诈骗罪,保险诈骗罪,逃税罪,抗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十七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一节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刑讯逼供罪,报复陷害罪,破坏选举罪,重婚罪,虐待罪,遗弃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十八章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侵犯财产罪概述 侵犯财产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十九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妨害公务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招摇撞骗罪,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组织考试舞弊罪,代替考试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赌博罪、伪证罪,虚假诉讼罪,扰乱法庭秩序罪,窝藏、包庇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脱逃罪,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污染环境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传播性病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章贪污贿赂罪 第一节贪污贿赂罪概述 贪污贿赂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二十一章渎职罪 第一节渎职罪概述 渎职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私放在押人员罪,食品监管渎职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二部分民法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性质 三、民法的渊源 四、民法的解释 五、民法的适用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二、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第三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 二、平等原则 三、自愿原则 四、公平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六、禁止权利乱用原则 七、公序良俗原则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人身法律关系和财产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三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一、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的分类;民事权利的行使;民事权利的保护。 二、民事义务 民事义务的概念和特征;民事义务的分类。 三、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责任的分类。 第四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行为;自然事实。 第三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三、自然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第三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念和作用 二、监护的分类 三、监护人的设定 四、监护人的职责 五、监护的终止 第四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宣告失踪的概念;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宣告失踪的后果;宣告失踪的撤销。 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的概念;宣告死亡的条件和程序;宣告死亡的后果;宣告死亡的撤销。 第五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一、个体工商户的概念和特征 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和特征 第四章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第一节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人的分类 第二节法人的民事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节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 一、法人的成立 二、法人的变更 三、法人的终止 第四节非法人组织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的概念;合伙企业的类型;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合伙企业的变更;合伙企业的责任承担。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二、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 三、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四、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 五、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六、主行为和从行为 七、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八、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第三节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特征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三、意思表示瑕疵 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第五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节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三、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第七节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 第八节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情形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第六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 二、代理的特征 三、代理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代理的种类 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二、本代理和再代理 三、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 第三节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 二、代理权的产生 三、代理权的行使 第四节无权代理 一、无权代理的概念 二、无权代理的效力 三、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的概念;表见代理的构成条件;常见的表见代理情形;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 第五节代理关系的终止 一、委托代理的终止 二、法定代理、指定代理的终止 第七章诉讼时效与期间 第一节诉讼时效 一、时效概念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 三、诉讼时效期的适用范围 四、诉讼时效类型 五、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六、诉讼时效的中断、终止和延长 七、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 第二节期间 一、期间的概念 二、期间的种类 三、期间的计算 第八章人身权 第一节人身权概述 一、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身权的种类 第二节人格权 一、人格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具体人格权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 二、一般人格权 第三节身份权 一、身份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身份权的类型 第九章物权法概述 第一节物权概述 一、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物权的分类 第二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保护原则 二、物权客体特定原则 三、特权法定原则 四、公示、公信原则 第三节物权的变动 一、物权变动的概述 二、物权变动的模式 三、不动产物权的变动 四、动产物权的变动 第四节不动产登记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特征 二、不动产登记的类型 三、不动产登记的效力 四、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责任 第五节物权的保护 一、确认物权 二、返还原物 三、排除妨害、消除危险 四、恢复原状 五、损害赔偿 第十章所有权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所有权的分类 三、所有权的权能和限制 四、所有权的取得 第二节共有 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按份共有 三、共同共有 第三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一、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 第四节相邻关系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和依据 三、几种主要的相邻关系 相邻不动产通行或利用关系;相邻用水、排水关系;相邻通风、采光和日照关系;相邻不可量物侵害防免关系。 第十一章用益物权 第一节用益物权概述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用益物权的种类 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 第三节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 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设立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第五节地役权 一、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地役权的设立 三、地役权的内容 第十四章担保物权 第一节担保物权概述 一、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担保物权的分类 三、担保物权的消失 第二节抵押权 一、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抵押权的设立 三、抵押权的效力 四、抵押权的顺位 五、抵押权的实现 六、特殊抵押 第三节质权 一、质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动产质权 三、权利质权 第四节留置权 一、留置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留置权的成立 三、留置权的效力 四、留置权的实现 五、留置权的消灭 第十三章占有 第一节占有概述 一、占有的概念 二、占有的分类 第二节占有的效力和保护 一、占有的效力 二、占有的保护 第十四章知识产权 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知识产权的范围 第二节著作权 一、著作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著作权的主体 三、著作权的客体 四、著作权的内容 五、邻接权 六、著作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 七、著作权的保护 第三节专利权 一、专利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专利权的主体 三、专利权的客体 四、专利权的内容 五、专利权的取得 六、专利权的期限、无效与终止 七、专利权的强制许可和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八、专利权的保护 第四节商标权 一、商标权概述; 二、商标权的取得 三、商标权的内容 四、商标权的无效 五、商标权的终止 六、商标权的保护 第十五章债权概述 第一节债的概述 一、债的概念 二、债的内容 三、债的分类 第二节债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一、债的发生 二、债的变更 三、债的消灭 第三节不当得利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二、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三、不当得利之债的效力 第四节无因管理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和类型 三、无因管理之债的效力 第四节无因管理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三、无因管理之债的效力 第十六章合同法总论 第一节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同的分类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合同的成立 一、合同的成立要件 二、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 三、格式条款 四、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五、缔约过失责任 第三节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一、合同的内容 二、合同的形式 第四节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效力概述 二、无效合同 三、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四、效力待定合同 第五节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二、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 三、合同的保全 债权人代位权;债权人撤销权。 第六节合同的担保 一、合同担保概述 二、保证 三、定金 第七节合同的解除 一、合同的解除概述 二、合同解除的条件 三、合同解除的效力 第八节违约责任 一、违约责任概述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三、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免责事由 四、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五、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第九节合同的解释 一、合同解释概述 二、合同的解释规则 第十七章合同法分论 第一节转移财产权的合同 一、买卖合同 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三、赠与合同 四、借款合同 五、租赁合同 六、融资租赁合同 第二节完成工作交付成果的合同 一、承揽合同 二、建设工程合同 第三节提供劳务的合同 一、运输合同 二、保管合同 三、仓储合同 四、委托合同 五、行纪合同 六、居间合同。 第四节技术合同 一、技术开发合同 二、技术转让合同 三、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第十八章婚姻家庭法 第一节婚姻家庭法概述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二、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亲属制度 一、亲属的概念和特征 二、亲属的种类 三、亲系与亲等 四、亲属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第三节结婚制度 一、婚姻的实质要件 二、结婚的形式要件 三、无效婚姻 四、可撤销婚姻 第四节夫妻关系 一、夫妻人身关系 二、夫妻财产关系 第五节离婚制度 一、离婚制度概述 二、登记离婚 三、诉讼离婚 四、离婚的法律后果 第六节收养制度 一、收养的概念和特征 二、收养关系的成立 三、收养关系成立的效力 四、收养关系的解除 第七节父母子女关系 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四、父母与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第八节扶养制度 一、抚养的概念 二、我国现行的扶养制度 夫妻之间的扶养;父母与子女间的扶养;祖孙间的扶养;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 第十九章继承法 第一节继承法概述 一、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二、继承权 三、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定继承的适用情形 三、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 四、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第三节遗嘱继承 一、遗嘱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遗嘱继承的适用条件 三、遗赠的概念与特征 四、遗嘱的形式 五、遗嘱的有效条件 六、遗嘱无效的情形 七、遗嘱的变更与撤销 第四节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一、遗赠 二、遗赠扶养协议 第五节继承的开始与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 二、遗产 三、遗产的分割 四、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 第二十章侵权责任法 第一节侵权责任概述 一、侵权责任的概念 二、侵权责任的分类 第二节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 二、过错责任原则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节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加害行为 二、损害事实 三、因果关系 四、主观过错 第四节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赔偿损失 财产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二、其他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第五节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一、正当理由 二、外来原因 第六节数人侵权 一、共同侵权行为 二、共同危险行为 三、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第七节各类侵权责任 一、监护人责任 二、用人单位责任 三、个人之间因劳务产生的侵权责任 四、网络侵权责任 五、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六、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责任 七、产品责任 八、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九、医疗损害责任 十、环境污染责任 十一、高度危险责任 十二、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十三、物件损害责任 五、参考书目 刑法学: 1.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修订)及其系列修正案。 2.立法解释 3.司法解释 以上法律规定,相关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截至2016年5月31日。 4.参考书 可参考各高等院校的教材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述。 民法学: 1.相关民事法律规定 2.相关司法解释 以上法律规定,相关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截至2016年5月31日。 3. 参考书 可参考各高等院校的教材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述。 下篇综合课 一、考试性质 综合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综合课考试包括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三部分,主要考查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法学的角度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及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掌握和准确理解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原理。 2.正确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正确评价。 3.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综合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我国现实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准确、恰当地使用法学专业术语和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表达,要求论述有据,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文字表达通顺。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法理学约60分 中国宪法学约50分 中国法制史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多项选择题 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分析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法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概念 法学的含义;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体系。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产生的条件;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西方主要法学流派 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其他法学流派。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 第二节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概念 法理学的含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内涵。 第二章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法的概述 一、“法”的词义 二、当代关于“法”与“法律”的使用 西方关于“法”与“法律”的使用;当代中国关于“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二、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权威性 三、法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四、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第三节法的本质 一、关于法的本质的不同学说 神意论;理性论;命令说;民族精神论;社会控制论;其他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第三章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法起源的经济原因;法起源的政治原因。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制定法;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发展到相对独立。 第二节法的演进 一、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二、法系 法系的概念;中华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西方两大法系的区别。 三、法律移植与继承 法律继承的含义;法律继承的根据与理由。 法律移植的含义;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第三节法律全球化 一、法律全球化的概念与趋势 法律全球化的含义;法律全球化的趋势。 二、法律全球化的进展和主要途径 法律全球化的重大进展;法律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法的作用与法的价值 第一节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法的作用的含义;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其他分类。 三、法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四、法的社会作用 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