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话题

武汉大学-传播学-批判学派
查看(2891) 回复(1)
huitailang
  • 积分:451
  • 注册于:2010-08-02
发表于 2010-08-14 18:02
楼主
传播学:(20个课时)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李彬   《传播学引论》  石一彬 《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
《传播学教程》目录
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传播学  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的区别  人类传播的四大发展阶段  什么是符号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研究史和学派
第五章——第七章:五大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第八章、第十三章:传播学宏观研究:
传播制度、媒介规范    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第九章——第十二章:传播学微观研究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第十五章:方法论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编 传播学基础知识
   传播和传播学
第一章介绍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从信息学的角度为传播下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并概括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二节主要分析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实际上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传播体系,或称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所在。在这里着重理解“双重偶然性”。此外,社会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要认识到它们的危害,更要学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以促进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三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浏览既可。
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介绍并预测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
第一节将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进行横向比较,强调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二节是对人类传播历史本身的纵向思考。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演变,也就是传播工具不断进化和体外化的过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
第三节分析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要重点理解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02年简答)。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开拓了日益完善的社会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03年论述)
符号与意义
这一章是对传播学领域里一些最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分析。
第一节讲符号。从信息学角度下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从广义上,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就人类符号而言,又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01年简答)。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讲意义。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意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明示性与暗示性,外延与内涵,指示性与区别性等。对于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要重点理解“语境”的概念。
第三节介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现代文化的象征性,结合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与物/符号理论来理解。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
第四章阐述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第一节从传播的内部过程出发,介绍了几种主要模式,如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要认识每一种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第二节则从外部出发,将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几种系统模式,如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此外,日本学者田中义久关于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是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将现代大众传播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03年论述)
第十四章 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讲述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传播学诞生于美国,其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05年问答)、卢因、霍夫兰(01年简答)、拉扎斯菲尔德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是这一节的重点。此外,香农的信息论、威纳的控制论,也对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介绍传播学的两大主流学派,一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一是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两大学派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其特点、意义和局限性。要注意二者在社会观、传播观和方法论上的比较(03年简答)。
第二编 五大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本章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人内传播的机制(包括功能、作用),二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节讲人内传播,首先给出了人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接着介绍了有关人内传播的几种基本理论,如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省式思考,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贯穿于这几种理论的核心都是把人内传播看作社会传播的内在化,具有双向性、社会性、互动性。
第二节讲人际传播,介绍了其动机、特点和社会功能(04年简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节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的优势,即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如何理解?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六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群体传播,第二节介绍组织传播。要重点把握的两个问题是群体传播的机制和组织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群体的概念、特征和社会功能。然后分别论述了在常态条件下和非常态条件下的不同的群体传播机制。在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群体意识的形成,而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传播还会造成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沉默的螺旋”)。在非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集合行为的发生,其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匿名心理和“信息流”现象。
第二节也是首先给出了组织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组织传播可以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组织内传播又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对于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掌握它的环节: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和横向传播;对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注意它的作用。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论述时均以企业为例。企业信息输出活动有三种类型:公关、广告、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大众传播
这是第二编中最重要的部分,阐述了大众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02年名解,03年简答)。这里要重点掌握几位传播学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不同划分。首先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其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施拉姆对这些观点进行整合,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还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麻醉效应。
第二节讲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和电子媒介的产生,到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出现,大众传媒的演变与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电视的媒介属性,使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媒介。
第三节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西方早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狭义上,大众传播导致了“信息环境”(“拟态环境”:04年名解)的产生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和藤竹晓)。
第三编 传播学宏观研究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这一章主要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一节分别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问题。
第二节讲的是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媒介规范理论,有封建社会的极权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依次经历的自由主义理论(03年名解)、社会责任理论(04年简答)和民主参与理论(02年简答,05年问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全球信息化条件下,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介绍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并将传统的国际广播和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进行细致的对比,表明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的增大是当今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主要是处于“信息贫困”状态的第三世界国家对于“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倡导和呼吁(02年论述)。注意几个著名宣言的发表和发展阶段的划分(02年名解)。
第三节是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的探讨,包括: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03年名解,04年论述)。
第四编 传播学微观研究
媒介分析
第九章分别从传媒的工具技术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对其性质、作用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第一节首先介绍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02年简答)。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凉媒介”。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然后是日本学者提出的“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媒介依存症”现象。最后介绍了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又要防止片面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第二节把大众传媒看作一种社会组织,那么在社会大环境中,它既要肩负一定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又必须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02年简答)。而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大众传媒要担任“把关人”的角色,而“把关”的标准既有业务标准,也有市场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就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卢因和怀特)(03年辨析)。
受众分析
这一章主要介绍几种不同的受众观。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大众的概念和特点。大众社会理论,从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到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再到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无一不把大众看作是与精英相对立的、分散的、被动式的存在。代表性观点是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的“拷贝的支配”。
第二节分别从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03年简答)、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方面,分析受众的特点。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时,总是要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这种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揭示了受众的这种能动性。“受众即市场”,是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这反映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但此观点也存在不少局限(03年简答)。而作为社会权力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一些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02年简答,04年名解)。
第三节是本章的重点,介绍“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其重点是麦奎尔关于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和日本学者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该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01年简答,04年辨析)。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以及微观层面上的一些理论。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传播效果这一概念的双重含义(微观&宏观),以及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知觉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了解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讲述效果研究的历史沿革。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盛行,认为传媒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要注意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从4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研究理论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霍夫兰的研究为代表;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70年代以后,宏观效果理论兴起,最著名的有“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等。
第三节讲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受众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从传播主体角度,有信源的可信性效果(04年名解)和“休眠效果”;从传播技巧角度,有“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免疫效果”、“明示材料”与“寓材料于观点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警钟效果”;从传播对象角度,有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的个性等。
第十二章 宏观社会效果
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涵盖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四种理论,要重点掌握。
第一节,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反映了大众传播对人们进行环境认知的巨大影响。受众的“议题”及其先后顺序是由媒介决定的,而媒介的“议程设置”则受到其背后的信息源的强大影响,从而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关系。
第二节是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舆论的影响,其代表性理论是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大众传播在分配意见、塑造和制约舆论方面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形成的(03年名解)。
第三节分析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格伯纳的“培养”理论(03年辨析。05年辨析):大众传播通过提供“共识”来保持社会的统一整体形态。该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具有浓烈的批判色彩。在“培养”理论外围,还有“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第四节,关于大众传播对信息社会里阶层分化现象造成的影响,即“知沟”理论:大众传播将导致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日益扩大。与其持相反意见的是“上限效果”假说。在信息社会和发展中国家,合理解决好“知沟”或者“信息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04年名解)。
第五编 方法论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本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04年操作)、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请注意灵活掌握。]

huitailang
  • 积分:451
  • 注册于:2010-08-02
发表于 2010-08-14 18:02
沙发
《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目录
第一章: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
第三章:斯图亚特•霍尔
第四章:麦克卢汉
第五章:鲍德里亚
第六章:女权主义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1        媒介观
2        在纳粹铁骑控制下的德国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国社会,媒介都是统治阶级操纵、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下,人沦为机器的奴隶,接受着工业产品及其掩盖下的资本主义文化灌输。劳动阶级依然是被剥削和被奴役的阶级,但他们满足于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对自己真实的社会地位浑然不觉。
3        法西斯利用无线电广播无孔不入地向人们宣扬法西斯理论,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里媒介成为了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武器。
4        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各种媒介都在宣扬和推崇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消费主宰一切。
5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声讨媒介文化现象,他们对媒介所持的批判态度,和传统经验学派对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认为媒介在创造一个“文化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强权变得更加隐蔽也更有威力。大众媒介就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双向度”变成了“单向度”,成为帮助大众消磨时光的“时间杀手”,不仅丝毫不能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反而加强了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2        文化观(05年论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对传统“文化”定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真正的文化是“异化”的,即包含着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出现了“文化工业化”现象。“文化工业”的特征是:
        1)        文化沦落为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都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进行;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将其包装于大众文化之下,大批量生产和批发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这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麻醉剂”。
        “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具有隐蔽的欺骗性。它宣称大规模的重复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进行计划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娱乐,9)        以“快感”麻痹人们的神经,10)        使人们丧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还利用和招揽中间阶层,11)        标12)        榜高雅,13)        实际上却日复14)        一日地走向庸俗。
        15)        媒介是“文化工业”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16)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17)        归根到底是在维护传统的“精英文化”,18)        否定新兴的“大众文化”,19)        认为文化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

3        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最早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实证明,媒介确实是为专制服务的工具。媒介帝国主义正在威胁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美国文化向全人类多样化的文化领域入侵,发展中国家在“单向度”的文化传播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媒介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持其统治霸权的强有力武器,媒介技术越来越成为话语权垄断在谁手中的决定性因素。
局限性: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但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却没有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辩证的视角,过于片面、极端、形而上学。只破不立。只是对文化工业社会不断提出批判,却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方法。
哈 贝 马斯
1    哈贝马斯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及特色   
  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关注政治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代表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动理论,代表作为《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
     1   特色:
        1)        有破有立,2)        从剖析公共领域的消解——“破”,3)        到通过交往行动重建公共领域——“立”,4)        其思想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5)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        关注西方民主宪政的实现问题。7)        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8)        具有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特征。
        9)        致力于批判学派传播模式的构建。10)        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尤为关注。
              2  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它与公共权威领域相对立,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础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是:提供一种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众的讨论应限制在一般问题上;公开性。
        哈贝马斯认为,从18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开始承担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法制观念的讨论上。然而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新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和社会权力本身获得公共权威的权限,公共领域开始走向衰落,渐渐丧失了其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领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业所赐。文化消费取代文学批判,使文学公共领域不复存在。而文学公共领域正是政治公共领域的雏形。
        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集中体现在大众报刊上。
        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和内在机制,但它却最终颠覆了公共领域。要重建公共领域,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
        3  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理论渊源是60年代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从普通语用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在丧失了公共领域之后维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消失”的时候,劳动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会是“交往合理化”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承认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共同规范标准,从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础,与工具性行为相区别;通过对话,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语言,对话必须以语言为中介。
* 思考
  1、比较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 2、从公共领域理论出发,简评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3、什么是传媒领域阶段?如何构建我国的传媒公共领域? 4、简述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
斯图亚特•霍尔
1 编码/解码模式及其理论贡献
电视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编码环节。
编了码的内容开始进入流通环节,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由于社会不是同质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往往存在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或“扭曲”。
信息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该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它的主导位置就可能得到确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论贡献:
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地位,认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传播研究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受众被视为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霍尔彻底地打破了这一格局。使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和社会研究资源。
霍尔的三种受众读解模式(05年问答)可以联系一下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是解码编码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经验主义式的、类自然科学
式的结构,在比较一下霍尔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
编码(编码在制作者的经验、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环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
流通
使用、使用(解码):由解码者与编码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解码模式:1 三中解码模式  2 三种形式不是分离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观众继续改造(用运动的
        的眼光看问题)
理论缺陷:过于专注与文本,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评价经济和国家在文化
        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1  偏好式读解
2   协商式读解
3   对抗式读解
第四章 麦克卢汉
一、三大理论建构
(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对“媒介”作了崭新的诠释。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0
(2)        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赋予“讯息”一个全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会或文化领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变化,都是媒介的讯息。
1、        提出关注媒介以及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2、        一种媒介可以变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3)        热媒介与冷媒介
实际上是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
麦克卢汉认为,使某一感觉器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种感官;虽然有高度扩张,但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都非常低,这样的传播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由人来补充,因而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称为“冷媒介”。
麦克卢汉推崇“冷媒介”,认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具有排斥性。人们醉心于用技术塑造“热媒介”,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的阵地,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二、地球村与内爆
(1)        地球村——时空消失的人类新部落
把地球视为村落的两层寓意:
1、        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
2、共同社区: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民族、国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构,人类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
(2)        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前文字时代,也称部落阶段,口头语言和耳朵统治的阶段;
古登堡时代,部落被瓦解的阶段,文字语言和视觉占据统治地位;
电子时代,重新部落化阶段,所有感官深入参与。
(3)        媒介技术的力量
在推动人类社会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媒介技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4)        内爆
“内爆”就是内向的爆发和坍塌。事物内向的爆发往往会发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的事物发生聚变。
麦克卢汉担忧的文化“内爆”是指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电子媒介重构了社会生活,使我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间地“内爆”,这个“内爆”通过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终结了公共领域。
第五章 鲍德里亚
一、符号批判理论
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
二战后,西方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调整,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消费取代生产,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运转的主导力量。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型系统、非功能型系统、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阐释了物向符号的转化。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3、符号价值与广告图腾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是消费社会里的终极价值。
消费社会又是一个广告社会,广告让产品形成能够了边缘化差异,个性化,使消费者形成自恋情节;它十分重视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调查,不段完善对消费者的渗透力.                                                                                 
鲍德里亚在广告的解构上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把广告不再视位资本或人的创造物,而是独立的符号结构并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广告成为一种新的图腾形式,令消费者顶礼膜拜。
二、后现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实、内爆
   这是鲍德里亚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三个中心概念,也是电子媒介造成人的主体性沦丧的重要手段。
所谓“仿真文化”,就是先进的电子媒介为大众建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历史阶段被符号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对象不是某种物质,而是对人们在现实中接触的物质现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拟,它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技术,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能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快感。
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所谓“超真实”,就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已经超过了真实。超真实的形成过程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内爆”概念来自于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提出来的。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商业领域相互渗透。鲍德里亚比麦克卢汉更加激进地看待瞬间传播技术,如电视、因特网。他的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的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中。他甚至认为,“整个社会都已内爆。”
2、视觉媒体与电视
   电视过多地产生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会和人带入了后现代时代。
1)电视具有仿真性    2)电视的去历史性    3) 单向度的电视和主体性的沦丧   
第六章 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
1、是一种学术作品与实践体系,其中女权主义批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对自古以来的“男性中心说”,主张将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重新解读西方文艺传统的实践,透视陈旧的社会文本和文化语境,向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挑战。
2、女权主义更是一个关于妇女遭受压迫和以何种方式赋予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
3、从哲学渊源来看,女权主义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产物,是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分支。
二、流派1、自由派女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  3、激进派女权主义  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  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
* 思考1、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2、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特征。3、中国女性受众的地位。

分享到:
huitailang
  • 积分:451
  • 注册于:2010-08-02
发表于 2010-08-14 18:02
3楼
《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目录
第一章: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
第三章:斯图亚特•霍尔
第四章:麦克卢汉
第五章:鲍德里亚
第六章:女权主义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1        媒介观
2        在纳粹铁骑控制下的德国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国社会,媒介都是统治阶级操纵、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下,人沦为机器的奴隶,接受着工业产品及其掩盖下的资本主义文化灌输。劳动阶级依然是被剥削和被奴役的阶级,但他们满足于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对自己真实的社会地位浑然不觉。
3        法西斯利用无线电广播无孔不入地向人们宣扬法西斯理论,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里媒介成为了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武器。
4        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各种媒介都在宣扬和推崇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消费主宰一切。
5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声讨媒介文化现象,他们对媒介所持的批判态度,和传统经验学派对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认为媒介在创造一个“文化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强权变得更加隐蔽也更有威力。大众媒介就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双向度”变成了“单向度”,成为帮助大众消磨时光的“时间杀手”,不仅丝毫不能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反而加强了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2        文化观(05年论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对传统“文化”定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真正的文化是“异化”的,即包含着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出现了“文化工业化”现象。“文化工业”的特征是:
        1)        文化沦落为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都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进行;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将其包装于大众文化之下,大批量生产和批发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这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麻醉剂”。
        “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具有隐蔽的欺骗性。它宣称大规模的重复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进行计划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娱乐,9)        以“快感”麻痹人们的神经,10)        使人们丧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还利用和招揽中间阶层,11)        标12)        榜高雅,13)        实际上却日复14)        一日地走向庸俗。
        15)        媒介是“文化工业”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16)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17)        归根到底是在维护传统的“精英文化”,18)        否定新兴的“大众文化”,19)        认为文化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

3        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最早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实证明,媒介确实是为专制服务的工具。媒介帝国主义正在威胁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美国文化向全人类多样化的文化领域入侵,发展中国家在“单向度”的文化传播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媒介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持其统治霸权的强有力武器,媒介技术越来越成为话语权垄断在谁手中的决定性因素。
局限性: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但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却没有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辩证的视角,过于片面、极端、形而上学。只破不立。只是对文化工业社会不断提出批判,却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方法。
哈 贝 马斯
1    哈贝马斯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及特色   
  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关注政治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代表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动理论,代表作为《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
     1   特色:
        1)        有破有立,2)        从剖析公共领域的消解——“破”,3)        到通过交往行动重建公共领域——“立”,4)        其思想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5)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        关注西方民主宪政的实现问题。7)        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8)        具有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特征。
        9)        致力于批判学派传播模式的构建。10)        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尤为关注。
              2  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它与公共权威领域相对立,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础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是:提供一种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众的讨论应限制在一般问题上;公开性。
        哈贝马斯认为,从18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开始承担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法制观念的讨论上。然而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新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和社会权力本身获得公共权威的权限,公共领域开始走向衰落,渐渐丧失了其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领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业所赐。文化消费取代文学批判,使文学公共领域不复存在。而文学公共领域正是政治公共领域的雏形。
        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集中体现在大众报刊上。
        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和内在机制,但它却最终颠覆了公共领域。要重建公共领域,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
        3  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理论渊源是60年代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从普通语用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在丧失了公共领域之后维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消失”的时候,劳动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会是“交往合理化”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承认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共同规范标准,从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础,与工具性行为相区别;通过对话,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语言,对话必须以语言为中介。
* 思考
  1、比较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 2、从公共领域理论出发,简评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3、什么是传媒领域阶段?如何构建我国的传媒公共领域? 4、简述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
斯图亚特•霍尔
1 编码/解码模式及其理论贡献
电视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编码环节。
编了码的内容开始进入流通环节,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由于社会不是同质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往往存在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或“扭曲”。
信息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该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它的主导位置就可能得到确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论贡献:
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地位,认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传播研究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受众被视为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霍尔彻底地打破了这一格局。使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和社会研究资源。
霍尔的三种受众读解模式(05年问答)可以联系一下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是解码编码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经验主义式的、类自然科学
式的结构,在比较一下霍尔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
编码(编码在制作者的经验、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环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
流通
使用、使用(解码):由解码者与编码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解码模式:1 三中解码模式  2 三种形式不是分离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观众继续改造(用运动的
        的眼光看问题)
理论缺陷:过于专注与文本,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评价经济和国家在文化
        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1  偏好式读解
2   协商式读解
3   对抗式读解
第四章 麦克卢汉
一、三大理论建构
(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对“媒介”作了崭新的诠释。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0
(2)        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赋予“讯息”一个全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会或文化领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变化,都是媒介的讯息。
1、        提出关注媒介以及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2、        一种媒介可以变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3)        热媒介与冷媒介
实际上是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
麦克卢汉认为,使某一感觉器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种感官;虽然有高度扩张,但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都非常低,这样的传播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由人来补充,因而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称为“冷媒介”。
麦克卢汉推崇“冷媒介”,认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具有排斥性。人们醉心于用技术塑造“热媒介”,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的阵地,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二、地球村与内爆
(1)        地球村——时空消失的人类新部落
把地球视为村落的两层寓意:
1、        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
2、共同社区: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民族、国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构,人类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
(2)        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前文字时代,也称部落阶段,口头语言和耳朵统治的阶段;
古登堡时代,部落被瓦解的阶段,文字语言和视觉占据统治地位;
电子时代,重新部落化阶段,所有感官深入参与。
(3)        媒介技术的力量
在推动人类社会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媒介技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4)        内爆
“内爆”就是内向的爆发和坍塌。事物内向的爆发往往会发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的事物发生聚变。
麦克卢汉担忧的文化“内爆”是指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电子媒介重构了社会生活,使我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间地“内爆”,这个“内爆”通过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终结了公共领域。
第五章 鲍德里亚
一、符号批判理论
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
二战后,西方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调整,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消费取代生产,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运转的主导力量。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型系统、非功能型系统、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阐释了物向符号的转化。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3、符号价值与广告图腾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是消费社会里的终极价值。
消费社会又是一个广告社会,广告让产品形成能够了边缘化差异,个性化,使消费者形成自恋情节;它十分重视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调查,不段完善对消费者的渗透力.                                                                                 
鲍德里亚在广告的解构上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把广告不再视位资本或人的创造物,而是独立的符号结构并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广告成为一种新的图腾形式,令消费者顶礼膜拜。
二、后现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实、内爆
   这是鲍德里亚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三个中心概念,也是电子媒介造成人的主体性沦丧的重要手段。
所谓“仿真文化”,就是先进的电子媒介为大众建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历史阶段被符号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对象不是某种物质,而是对人们在现实中接触的物质现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拟,它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技术,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能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快感。
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所谓“超真实”,就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已经超过了真实。超真实的形成过程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内爆”概念来自于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提出来的。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商业领域相互渗透。鲍德里亚比麦克卢汉更加激进地看待瞬间传播技术,如电视、因特网。他的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的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中。他甚至认为,“整个社会都已内爆。”
2、视觉媒体与电视
   电视过多地产生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会和人带入了后现代时代。
1)电视具有仿真性    2)电视的去历史性    3) 单向度的电视和主体性的沦丧   
第六章 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
1、是一种学术作品与实践体系,其中女权主义批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对自古以来的“男性中心说”,主张将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重新解读西方文艺传统的实践,透视陈旧的社会文本和文化语境,向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挑战。
2、女权主义更是一个关于妇女遭受压迫和以何种方式赋予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
3、从哲学渊源来看,女权主义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产物,是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分支。
二、流派1、自由派女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  3、激进派女权主义  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  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
* 思考1、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2、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特征。3、中国女性受众的地位。

分享到:
huitailang
  • 积分:451
  • 注册于:2010-08-02
发表于 2010-08-14 18:02
4楼
《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目录
第一章: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
第三章:斯图亚特•霍尔
第四章:麦克卢汉
第五章:鲍德里亚
第六章:女权主义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1        媒介观
2        在纳粹铁骑控制下的德国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国社会,媒介都是统治阶级操纵、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下,人沦为机器的奴隶,接受着工业产品及其掩盖下的资本主义文化灌输。劳动阶级依然是被剥削和被奴役的阶级,但他们满足于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对自己真实的社会地位浑然不觉。
3        法西斯利用无线电广播无孔不入地向人们宣扬法西斯理论,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里媒介成为了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武器。
4        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各种媒介都在宣扬和推崇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消费主宰一切。
5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声讨媒介文化现象,他们对媒介所持的批判态度,和传统经验学派对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认为媒介在创造一个“文化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强权变得更加隐蔽也更有威力。大众媒介就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双向度”变成了“单向度”,成为帮助大众消磨时光的“时间杀手”,不仅丝毫不能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反而加强了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2        文化观(05年论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对传统“文化”定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真正的文化是“异化”的,即包含着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出现了“文化工业化”现象。“文化工业”的特征是:
        1)        文化沦落为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都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进行;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将其包装于大众文化之下,大批量生产和批发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这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麻醉剂”。
        “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具有隐蔽的欺骗性。它宣称大规模的重复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进行计划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娱乐,9)        以“快感”麻痹人们的神经,10)        使人们丧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还利用和招揽中间阶层,11)        标12)        榜高雅,13)        实际上却日复14)        一日地走向庸俗。
        15)        媒介是“文化工业”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16)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17)        归根到底是在维护传统的“精英文化”,18)        否定新兴的“大众文化”,19)        认为文化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

3        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最早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实证明,媒介确实是为专制服务的工具。媒介帝国主义正在威胁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美国文化向全人类多样化的文化领域入侵,发展中国家在“单向度”的文化传播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媒介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持其统治霸权的强有力武器,媒介技术越来越成为话语权垄断在谁手中的决定性因素。
局限性: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但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却没有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辩证的视角,过于片面、极端、形而上学。只破不立。只是对文化工业社会不断提出批判,却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方法。
哈 贝 马斯
1    哈贝马斯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及特色   
  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关注政治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代表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动理论,代表作为《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
     1   特色:
        1)        有破有立,2)        从剖析公共领域的消解——“破”,3)        到通过交往行动重建公共领域——“立”,4)        其思想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5)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        关注西方民主宪政的实现问题。7)        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8)        具有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特征。
        9)        致力于批判学派传播模式的构建。10)        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尤为关注。
              2  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它与公共权威领域相对立,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础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是:提供一种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众的讨论应限制在一般问题上;公开性。
        哈贝马斯认为,从18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开始承担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法制观念的讨论上。然而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新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和社会权力本身获得公共权威的权限,公共领域开始走向衰落,渐渐丧失了其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领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业所赐。文化消费取代文学批判,使文学公共领域不复存在。而文学公共领域正是政治公共领域的雏形。
        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集中体现在大众报刊上。
        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和内在机制,但它却最终颠覆了公共领域。要重建公共领域,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
        3  交往行动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理论渊源是60年代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从普通语用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在丧失了公共领域之后维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消失”的时候,劳动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想的社会是“交往合理化”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承认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共同规范标准,从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础,与工具性行为相区别;通过对话,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语言,对话必须以语言为中介。
* 思考
  1、比较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 2、从公共领域理论出发,简评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3、什么是传媒领域阶段?如何构建我国的传媒公共领域? 4、简述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
斯图亚特•霍尔
1 编码/解码模式及其理论贡献
电视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编码环节。
编了码的内容开始进入流通环节,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由于社会不是同质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往往存在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或“扭曲”。
信息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该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它的主导位置就可能得到确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
理论贡献:
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地位,认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传播研究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受众被视为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霍尔彻底地打破了这一格局。使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和社会研究资源。
霍尔的三种受众读解模式(05年问答)可以联系一下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是解码编码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经验主义式的、类自然科学
式的结构,在比较一下霍尔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
编码(编码在制作者的经验、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环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
流通
使用、使用(解码):由解码者与编码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解码模式:1 三中解码模式  2 三种形式不是分离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观众继续改造(用运动的
        的眼光看问题)
理论缺陷:过于专注与文本,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评价经济和国家在文化
        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1  偏好式读解
2   协商式读解
3   对抗式读解
第四章 麦克卢汉
一、三大理论建构
(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对“媒介”作了崭新的诠释。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0
(2)        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赋予“讯息”一个全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会或文化领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变化,都是媒介的讯息。
1、        提出关注媒介以及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
2、        一种媒介可以变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3)        热媒介与冷媒介
实际上是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
麦克卢汉认为,使某一感觉器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种感官;虽然有高度扩张,但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都非常低,这样的传播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由人来补充,因而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称为“冷媒介”。
麦克卢汉推崇“冷媒介”,认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具有排斥性。人们醉心于用技术塑造“热媒介”,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的阵地,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二、地球村与内爆
(1)        地球村——时空消失的人类新部落
把地球视为村落的两层寓意:
1、        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
2、共同社区: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民族、国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构,人类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
(2)        重新部落化
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前文字时代,也称部落阶段,口头语言和耳朵统治的阶段;
古登堡时代,部落被瓦解的阶段,文字语言和视觉占据统治地位;
电子时代,重新部落化阶段,所有感官深入参与。
(3)        媒介技术的力量
在推动人类社会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媒介技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4)        内爆
“内爆”就是内向的爆发和坍塌。事物内向的爆发往往会发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的事物发生聚变。
麦克卢汉担忧的文化“内爆”是指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电子媒介重构了社会生活,使我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间地“内爆”,这个“内爆”通过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终结了公共领域。
第五章 鲍德里亚
一、符号批判理论
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
二战后,西方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调整,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消费取代生产,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运转的主导力量。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型系统、非功能型系统、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阐释了物向符号的转化。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3、符号价值与广告图腾
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是消费社会里的终极价值。
消费社会又是一个广告社会,广告让产品形成能够了边缘化差异,个性化,使消费者形成自恋情节;它十分重视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调查,不段完善对消费者的渗透力.                                                                                 
鲍德里亚在广告的解构上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把广告不再视位资本或人的创造物,而是独立的符号结构并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广告成为一种新的图腾形式,令消费者顶礼膜拜。
二、后现代性媒介分析
1、仿真、超真实、内爆
   这是鲍德里亚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三个中心概念,也是电子媒介造成人的主体性沦丧的重要手段。
所谓“仿真文化”,就是先进的电子媒介为大众建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历史阶段被符号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对象不是某种物质,而是对人们在现实中接触的物质现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拟,它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技术,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能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快感。
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所谓“超真实”,就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已经超过了真实。超真实的形成过程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内爆”概念来自于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提出来的。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商业领域相互渗透。鲍德里亚比麦克卢汉更加激进地看待瞬间传播技术,如电视、因特网。他的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的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中。他甚至认为,“整个社会都已内爆。”
2、视觉媒体与电视
   电视过多地产生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会和人带入了后现代时代。
1)电视具有仿真性    2)电视的去历史性    3) 单向度的电视和主体性的沦丧   
第六章 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
1、是一种学术作品与实践体系,其中女权主义批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对自古以来的“男性中心说”,主张将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重新解读西方文艺传统的实践,透视陈旧的社会文本和文化语境,向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挑战。
2、女权主义更是一个关于妇女遭受压迫和以何种方式赋予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
3、从哲学渊源来看,女权主义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产物,是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分支。
二、流派1、自由派女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  3、激进派女权主义  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  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
* 思考1、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2、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特征。3、中国女性受众的地位。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目前中国有5元纸币吗?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