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资料-普通心理学
查看(935) 回复(2)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07
楼主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构造主义学派
奠基人  冯特(W.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精神状态三种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安吉尔(Jemus,Angall,1869-1949)。
  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应该像结构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i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反对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1、激进的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
——华生(John B.wation,1878-1958
2、新行为主义(Neo-  behaviorism)
   ——斯金纳(B.Skinner 1904-1990)
3、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
(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所创立。
  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观念。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理论
(phychoanalysis)
  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于189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1、人格动力论(personality dynamics):人格的一切社会性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些动机、本能等,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概念。
2、人格结构观(personality structure)
人格的结构: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部分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控制系统
3、人格发展观(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4、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自由联想
   释梦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为伤残心理学,因为其是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的心理学,因为其是以动物与儿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特征:
1、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
2、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这是心理学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七)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兴起于50、60年代
  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处理器,研究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主要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述记录法(内省)、计算机模拟。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09
沙发
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理解概念时注意两个方面:
    1  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  个别属性
(二)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介绍“感觉剥夺"实验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我们熟悉的电报码就是一种编码。
感觉编码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的理论
  感觉编码发生在神经系统不同的水平上。近年来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一种叫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觉测量
  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或差异量
  感受性:衡量感觉能力大小的指标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E=1/R
    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对数定律: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数学关系式:P=KlogI
    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图3-2(a)说明了刺激的物理量与由它引起的感觉量的关系。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对数值,那么它和感觉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条直线,如图3-2(b)。
  意义: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它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围刺激、2)接近绝对阈限的刺激和3)标准刺激较大时,乘方函数的斜度容易变陡峭。
分享到: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09
3楼
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理解概念时注意两个方面:
    1  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  个别属性
(二)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介绍“感觉剥夺"实验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我们熟悉的电报码就是一种编码。
感觉编码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的理论
  感觉编码发生在神经系统不同的水平上。近年来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一种叫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觉测量
  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或差异量
  感受性:衡量感觉能力大小的指标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E=1/R
    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对数定律: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数学关系式:P=KlogI
    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图3-2(a)说明了刺激的物理量与由它引起的感觉量的关系。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对数值,那么它和感觉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条直线,如图3-2(b)。
  意义: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它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围刺激、2)接近绝对阈限的刺激和3)标准刺激较大时,乘方函数的斜度容易变陡峭。
分享到: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09
4楼
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理解概念时注意两个方面:
    1  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  个别属性
(二)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介绍“感觉剥夺"实验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我们熟悉的电报码就是一种编码。
感觉编码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的理论
  感觉编码发生在神经系统不同的水平上。近年来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一种叫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觉测量
  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或差异量
  感受性:衡量感觉能力大小的指标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E=1/R
    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对数定律: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数学关系式:P=KlogI
    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图3-2(a)说明了刺激的物理量与由它引起的感觉量的关系。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对数值,那么它和感觉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条直线,如图3-2(b)。
  意义: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它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围刺激、2)接近绝对阈限的刺激和3)标准刺激较大时,乘方函数的斜度容易变陡峭。
分享到: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10
5楼
基本听觉现象
(一)音调
    1.什么叫音调: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和声音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来的。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声音的频率相同,从而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发放的频率。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
        观点: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
        首先,基底膜的纤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其次,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6-2万Hz, 高低频率之比为1000:1,基底膜长短纤维之比为10:1,因此,基底膜的长短纤维不可能辨别出那么多音高的变化。

3)行波理论
     观点:贝克亚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贝克亚西认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是对的;声音频率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分享到: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10
6楼
基本听觉现象
(一)音调
    1.什么叫音调: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和声音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来的。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声音的频率相同,从而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发放的频率。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
        观点: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
        首先,基底膜的纤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其次,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6-2万Hz, 高低频率之比为1000:1,基底膜长短纤维之比为10:1,因此,基底膜的长短纤维不可能辨别出那么多音高的变化。

3)行波理论
     观点:贝克亚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贝克亚西认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是对的;声音频率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分享到: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7 21:10
7楼
基本听觉现象
(一)音调
    1.什么叫音调: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和声音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来的。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声音的频率相同,从而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发放的频率。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
        观点: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
        首先,基底膜的纤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其次,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6-2万Hz, 高低频率之比为1000:1,基底膜长短纤维之比为10:1,因此,基底膜的长短纤维不可能辨别出那么多音高的变化。

3)行波理论
     观点:贝克亚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贝克亚西认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是对的;声音频率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答案为数字)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WANMEI SPORTS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